說道後麵,朱英的語氣中,斥責的意味已經非常明顯。
未等袁行舟說話,朱英又道:“袁知縣作為汝陽縣內的父母官,難道就是這般看著其他縣城的百姓,苦受煎熬,而沒有絲毫觸動之心?”
袁行舟冷汗都下來了。
他沒有想到,虞王殿下最後發難的方向,竟是在這麼一個地方。
其實商人的囤貨居奇,就整個大明而言,都是普遍的現象。
官府的行為,一般都是直接出糧平抑物價,也不可能將這些商人全部給抓捕起來。
對於哄抬物價,隻有在售賣的時候,以極高的價格出售,才會如此。
多數商販,都是囤著不出。
然而,這些囤貨的商人們,多數和地主階級極為密切。
米商大米的主要來源,自然就是從地主這裡出的。
米商本身,也不會進行種植。
麵對虞王殿下的責問,袁知縣額頭豆大的汗水滾落,半晌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眼看似乎朱英要直接發難,然而接下來的話,卻讓袁行舟以及其他官員,包括鄉紳大戶在內,都鬆了一口氣。
“本王相信,諸位的心中,都是裝著百姓的,這件事袁知縣當要引起重視,本王駐紮的這段期間內,希望能看到效果。”
朱英的話,頗有些雷聲大,雨點小的意思。
但至少眼前的難關算是渡過了。
之所以袁知縣等人對於朱英如此懼怕。
其實這一切還是跟朱英的那些叔叔們,有著很大關係。
皇子們在藩地的行徑,可沒有哪個帶著好名聲的。
欺淩當地官員這種事情,都快形成慣例了。
隨便找個貪汙的罪行,地方官員就承受不住,打殺都是常事。
“好了,其他的事情暫且不提,此次本王召集爾等過來,主要方麵還是關於瘟疫的事情。”
“朝廷的昭告,早就發到了爾等的手中,尤其是關於石灰之事。”
“石灰能夠阻擋瘟疫,但是本王看到的,整個汝陽城,似乎對於石灰根本沒有在意,甚至都未有大量采集石灰的舉措。”
“這個事情,袁知縣跟本王說道說道。”
朱英直入主題問道。
有關於石灰防止瘟疫的事情,早在朱英出發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通稟整個河南地界。
袁知縣連忙起身道:“回稟殿下,石灰汝陽城內備貨不多,朝廷告示下來後,臣就已經安排人開始煉製了。”
朱英沉聲說道:“石灰,殺鼠,這兩事刻不容緩。瘟疫無小事,一旦蔓延過來,那可就不僅僅幾條人命的事情。”
“諸位方才進入營內,自當也看到四處都撒有石灰粉。從今日開始,爾等務必全力煉製石灰。”
“一是為防治瘟疫,而是多餘的石灰,都要向瘟疫地區輸送。”
“本王此次受命過來處理瘟疫相關,當容不得半點疏忽。”
朱英說完,微微抬手示意,郭忠立馬安排侍從,將一本本小冊子,送到袁知縣等人的麵前。
“諸位好好看看,這是本王定下對瘟疫的防治策略,爾等必須嚴格按照上麵的方式進行。”
“三日之內,本王看到具體的成效。”
這個冊子上的內容,就是朱英在路上的時候寫下來的。
其實也沒太多的規矩,都是按照後世的一些注意個人衛生旳方法。
還有對於瘟疫的應對手段。
這些冊子,將會在大量印刷後,像瘟疫地區內進傳遞。
其中更是直接指出,這次瘟疫的主要來源,就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
百姓很少洗澡,並不注重個人衛生,大部分身上都有跳蚤。
所以想要防止鼠疫的傳播,衛生是很大的問題。
就比如現在的大營內。
朱英已經安排建立了大量臨時澡堂,對於洗澡,有嚴格的要求。
每過三日,都必須洗澡一次。
且如今,口罩的製作,朱英已經下令開始了。
隻是現在製作的口罩雖說和後世的相差不大,但由於是絹布製作而成,無法一次性使用,隻能是反複使用。
台下眾人,在拿到冊子後,就開始閱讀起來。
朱英注意到,眾人在看到防治手段後,不僅沒有太大的想法,反而有些皺眉。
在眾人看來,這些動作如此繁瑣,實在是沒有必要。
朝廷已經多次宣傳了,但也很難引起地方官員,甚至是百姓的重視。
像在冊子裡要求的,勤洗手,洗澡,洗衣,清理屋內臟亂等事,過於麻煩,會給百姓帶來諸多不便。
朱英見此,並不意外。
彆說現在了,就算是前世,全球流行重大瘟疫的時候,哪怕信息傳播極快,官方不斷宣傳。
但沒到麵前的事情,也根本沒啥人在乎。
更彆提現在的大明。
還沒被鼠疫侵入的城池,哪怕城內已經開始有鼠疫出現,都沒幾個在乎的。
隻有真正收到鼠疫的毒打後,才會明白其中的恐怖。
這也是為什麼朱英要親自過來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現階段對於瘟疫之外的城池,隻能加以半強迫的手段,讓百姓們嚴格執行防治條例。
即便這在多數人看來,是浪費勞動力的一種表現。
不過等瘟疫的事情,尤其是瘟疫地區的情況傳播開來後,大家才會知道是誰救了他們的卿卿性命。
宴會過後,袁行舟回到府衙。
大明官員的府衙,後麵就是住所,古代衙內的稱呼,也是由此而來。
“周典吏,本官怎麼覺得,虞王這個名諱,好像在不久前,似乎聽說過一般。”
袁行舟皺眉問道。
經過袁知縣這麼一說,周典吏也是麵露奇怪之色,回道:“不瞞大人,卑職也覺得熟悉得很。”
“確實是在不久前,聽說過,就是不知道在哪聽的來著。”
兩人仔細回憶一番,卻發現怎麼也想不起來。
良久,兩人這才作罷。
“本官給京師的老師書信一封,或許會知曉一些。”
袁行舟說道。
他的老師正在京師,應當知曉得多一些。
周典吏點點頭,而後笑著說道:“今日聽說溢香園來了個大家,不如大人可否賞光,同去賞悅一番。”
袁行舟聞言,笑容綻放,皺紋都清晰了不少。
到了他這般年紀,勾欄聽曲算是日常享受了。
就在袁行舟開口答應的時候,腦海中忽的一道靈光閃過。
他一下子就想起來了,什麼時候聽說過虞王殿下這等事情。
便就是在聽戲曲的時候。
那還是在一個多月前,皇家孝陵的有關流言,從京師開始,瘋狂向大明周邊蔓延開來。
皇家的事對於天下百姓來說,引發的熱度是爆炸的,且朝堂竟然還沒有禁止的意思。
那可是最好的談資了。
足足經曆了一個多月,熱度才淡下去。
而孝陵的流言中,重點就是跟虞王陵墓有關。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