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婢在。”
“傳本宮令旨,召長興候長子耿璿,立即入宮來見本王。”
“奴婢遵令。”
得到吩咐的郭忠,立馬就下去傳令了。
朱英笑著說道:“如何,明月這下子可是滿意了,待會大哥就把他帶到這坤寧宮來,讓咱們家明月好好瞧瞧,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若是能夠能讓咱們明月滿意,便就是往後的駙馬了。”
麵對可能是自己未來的丈夫,馬上就到見到,朱明月不由羞紅了臉,低著頭小聲的說道:“一切但憑大哥做主。”
朱英笑著道:“明月放心,大哥絕不會讓你吃虧的,若是看不上,直管是說便是,你可是咱們朱家的長孫女,必須得要滿意了才是。”
對朱明月說完,朱英的目光又放在了朱允熥身上。
隻見朱允熥雖然是跑得氣喘籲籲,但手裡的刻刀和木料,卻一直緊緊抓在手中。
“這是火繩槍的扳機吧。”
朱英一眼就認了出來。
“回稟大哥,這正是火繩槍的扳機,最近火藥司那邊,討論得最多的,就是關於火繩槍的改造問題。”
“我雕這扳機,就是想看看關於這扳機方麵,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
朱允熥回道。
朱英輕輕點頭,微微思索一番後,說道:“木匠,不僅僅是在火繩槍方麵,在農業,商業,鑄造,水利等各方麵,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方才的朱英,在準備關於各行各業知識傳播的時候,突然發現少了一個東西,那就是課本。
最初的想法,是要去翰林院準備這些課本的。
然後從李衛良那裡了解到,朱英的這個想法,卻是錯誤的,因為在翰林院,關於這些方麵的知識,根本就沒人知道。
在翰林院的學士們看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這個書,可不是指所有的書,而是僅僅指的是儒學。
放眼大明近三百年的時間,關於百科全書這塊,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天工開物》了。
所以朱英意識到,想要真正的讓工業人才儲備起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前把《天工開物》這本書弄出來。
天工開物,原本是在明末期,崇禎十年的時候,由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著成。
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
這本書,在當年著作成書後,就傳至倭國,中亞,歐洲,即使是在古代信息傳播低速下,也是暢銷全世界。
然而清朝對其並不重視,這般重要的著作,連四庫全書都沒有收入目錄,很大程度上被抑製住了。
想到這裡,朱英繼續說道:“我準備召集一批有識之士,編撰一本關於如今大明,各行各業有關的典籍。”
“包括雪花鹽的製作方式,白糖,釀酒,木匠,鐵匠,裁縫等等所有涉及到民生的知識,都全部收錄其中。”
“不知道允熥,對此可有興趣。”
作為大哥的朱英,對於允熥這個親弟弟,還是很關照的。
這件事,自然不可能是由朱英親自去做,因為涉及到的方麵太多了,這將會牽扯到很大的精力。
而這件事,說起來也不算是一件特彆難的事情,畢竟是收集,而不是自己發明。
但是這件事一旦做成,必然是要流芳千古的。
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次來到後殿中,朱英就是想讓弟弟朱允熥來主持此事。
朱允熥聞言,頓時就興奮了起來。
簡單幾句話,就讓朱允熥知道,這本典籍對於整個大明來說,絕對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流芳千古這種事情,朱允熥也想不到這方麵去。
對於他這個年紀的少年來說,最想要得到的是關注和認可。
大哥能夠把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顯然在大哥的心裡,自己還是很能乾的。
單單這方麵,就讓朱允熥感覺到備受重視,心裡頭開心極了。
不過還是有些擔憂的問道:“大哥,這般重要的事情,我怕弄不好。”
朱英笑著說道:“自然不是讓你一個人去做,就這件事,也不是幾個人就能完成的,大哥這裡,至少給你準備數十人幫忙。”
“不過大哥先跟你說清楚,知易行難,這件事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遇到的難題還真不少。”
“首先,關於這裡麵各方麵的技術,都是需要進行驗證之後,才可以收錄書中,這就避免不了,你需要在各個地方,四處奔波。”
“先彆急著高興。”
朱英有些無奈的說道。
剛才的話中,僅僅是說要出皇宮,朱允熥眼睛都發光了。
對於從小就住在皇宮裡的皇子皇孫們來說,出宮去玩就是他們平日最大的愛好了。
朱允熥聽著大哥這意思,似乎還能整個大明到處去玩,頓時振奮不已。
“或許最開始,對於此事你會有很大的熱情,但我要告訴你,這件事本身將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沒你想的那般輕鬆。”
“彆的不說,單單去了解,親眼觀看這些過程,一番簡單的嘗試,便有可能就是三五載的時間,更彆提有些方麵,還需要反複的測試,才能清楚其中的道理。”
聽到大哥的話,聽到能到處去,早就上頭的朱允熥,哪裡還計較這麼多。
自然是頻頻點頭:“大哥你放心,我定然是不會讓大哥失望的。”
話到這裡,朱英也沒在繼續說教了。
有些事情,隻有親身經曆了才會懂得。
“既然你覺得問題,那便就去做吧,近些時日,這些人大哥會幫你組建好,可以先去熟悉一番。”
“半個月後,過了十月初一,你再出發吧。”
朱英安排道。
畢竟十月初一是他冊封的日子,打造百科全書這件事,將會作為他接受冊封之後,所下達的東宮第一道令旨。
就在朱英準備繼續和兩小聊聊的時候。
司禮監掌印太監劉和,朱元璋身邊的貼身太監,急忙趕了過來。
“殿下,陛下口諭,請殿下速到華蓋殿中商議政事。”
一個‘速’字,讓朱英眉頭微微皺起。
平日裡老爺子讓自己過去,可沒用過這個‘速’字。
便問道:“劉公公可是知道爺爺那裡,是發生了何等事情。”
劉和也沒遲疑,坦言道:“老奴聽著,是陝西那邊,有人造反了。”
朱英聽著有些懵,在洪武年間,竟還有人膽敢造反?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