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內閣當中,謝首輔鐵青著臉。
他麵前擺著三本奏疏,和一道密旨。
三本奏疏分彆是胡汝直、曾國公上的捷報,還有一本是京西南路安撫使郭青的奏疏。
本來前兩本奏疏先到了內閣,內閣就懷疑過。
為何整個戰爭過程中絲毫沒有提及郭青和廂軍的指揮使。
直到他們看到了巡按禦史上的奏疏,才知道郭青和指揮使所作所為。
而此時,郭青的奏疏也終於送到了中樞。
郭大人此時正躲在漢州東北部的紅安縣,完全不敢回到漢州去。
戰後的漢州在胡汝直的管理下已經迅速恢複了秩序。
他組織百姓修複戰爭中受損的房屋和城牆。
官府還組織了全城的郎中,為戰爭中受傷的軍民療傷治病。
商戶們打開門正式開始營業做生意。
城外的糧船穿梭不停地往漢州運送糧食,糧價很快地穩定了下來。
郭青得知漢州如今軍民一心完全都是聽從胡汝直的,更不敢回去了。
他隻得借著紅安縣的驛站將他的奏疏送了出去。
因此,才比胡汝直和曾國公的奏疏慢了幾天。
他在奏疏中對胡汝直極儘詆毀,說他奪權,還想要謀殺上官。
但這些話在巡按禦史的奏疏麵前,顯得蒼白無力。
而郭青,又恰恰是他謝家的人。
這讓謝首輔十分的不開心。
那道密旨則是泰安帝親自下達給內閣的。
正常來說,大寧的皇帝的聖旨不能越過內閣。
但如果是下給內閣的旨意,自然可以直接下達。
泰安帝的密旨中要求,內閣要認真地對漢州保衛戰中的功臣進行褒獎和賞賜。
“諸位,既然都已經看過這幾本奏疏了,也知道陛下的意思。”
“那咱們就議一議吧。”
謝首輔就算再不樂意,在這曠世奇功麵前也不能如何。
如果他執意要做什麼決定,那他必然會遺臭萬年。
“謝公,依下官看,這次的戰功主要是曾國公的。”陸閣老首先發表意見。
“那胡汝直剛剛到漢州怎麼可能做到?”
“況且看他履曆,他也沒有打過仗。”
顧閣老點頭道:“陸閣老所言極是,不如就將首功給曾國公。”
“賞賜他兒子個官職,反正早晚他也要繼承曾國公的爵位。”
沈半山卻搖了搖頭:“謝公,不是讓曾國公去西北嗎?”
“萬一他跟著狄武襄一起再立功,當如何賞賜?”
“難道要封王不成?”
謝首輔沉聲問:“那你是什麼意思?”
龐閣老插話說:“彆爭了,胡汝直和曾國公都在奏疏中提到一個年輕人。”
“他們也都說這個年輕人是首功,既如此就封賞那個年輕人。”
“對胡汝直和曾國公例行封賞一番即可。”
沈半山嘴張了半天始終沒有說出來,他的意思實際和龐閣老一致。
他不想讓曾國公和胡汝直得到最大的利益。
謝首輔冷笑一聲:“龐閣老,曾國公和胡汝直好歹是朝廷命官。”
“朝廷派去的人當然要領首功,這關乎朝廷的顏麵。”
龐閣老拱了拱手:“龐佟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