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每個普通家庭裡的“爸爸”都要承受很多,在外麵努力賺錢,回家平衡好家庭和諧。
那集後來是這樣結束的,爸爸和女兒手牽手走在帶著微光的巷子裡,他們的背影一步步朝家的方向走去
。
畫外音德善說:“最終消除隔閡的,不是無所不知的腦袋,而是手拉手,堅決不放手的那顆心。歸根結底是家人。出了家門在外麵世界所受的傷害,各自在生活中所留下的傷疤,甚至會把家人帶給我們的傷痕也會拿來撫摸的最後一個安慰。”
連劉清山都是在聽到這段話後淚崩的,由此可見,家人帶來的溫情感動永遠是最觸及靈魂的情致時刻。
但通過第一集的描寫,德善這位女主角的鮮明形象就算是立起來了。
她一直在遷就所有人,卻沒有人為她考慮過,金社長送給她最好吃的雞腿,她卻讓給了姐姐弟弟,每天早上的兩個煎荷包蛋也沒有她的。
甚至十八歲這個人生最重要的生日,還是隻對她那麼的敷衍
。
加上白天遭受過的委屈,所有的委屈都讓她一個人扛下,她那晚歇斯底裡的發泄,以及隨後坐在台階上哭了一整晚,其實都是每個家庭曾經發生過的一幕幕。
為什麼說這部劇接地氣就在這裡了,它幾乎把每個家庭裡發生過的事,完整地通過畫麵複述了出來,由此勾起更廣觀眾的感同身受,才是成為神劇的基礎,這就是優質的劇情。
也就是三天之後正式版本出來的那一天晚上,劉清山提前結束了當天的拍攝計劃,組織所有人觀看了完整版的第一集。
這種方式還從未在任何劇組發生過,一開始被集中起來的演職人員還在議論紛紛,可在觀看過之後,所有人都明白了導演的用心良苦。
尤其是那幾個年輕演員感觸最深,親眼看到自己飾演出來的作品,居然這麼的觸動人心,所帶來的結果隻會是更加的投入其中,以及青澀演技的打磨。
劉清山的此舉也因此讓劇組,自從開始拍攝就不曾真正消失過的各種疑慮,就此完全不見了蹤影。
因為他們都知道,他這麼神速的拍攝進度,並沒有失去優秀劇本本該有的精致細膩,一切還都走在最正確的製作之路上。
這一點從第二天就開始展現作用了,人人都近乎亢奮得如同吃了興奮劑,這樣的說法未免誇張,但劇組上下出現整體性的精神氣改變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種事若換在華國內地,劉清山
是絕不會為遷就彆人而提前把內容泄露的。
但這裡是寒國,他是這個龐大的劇組裡唯一的外國人,不把徹底的威信樹立起來,明裡暗裡的抵觸情緒就會一直延續到拍攝結束。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正式拍攝的一個多星期之後,目前的進度已經是第二集即將結束。
在這一集裡德善的奶奶來了,晚上和德善寶拉一起睡。
倆姐妹又要打起來的時候,德善爸就立刻推開門說要把她倆趕出去,然後又恭敬地對自己的媽媽說,您好好休息。
德善爸敬重自己的母親,一直守在門口聽動靜的小心翼翼雖短,但很動人。
第二天早晨德善爸送老太太出門,老太太看到德善媽扔掉的一個瓶子說要帶回去插雨傘。
德善爸說,這都爛了還要什麼,我回去給您買個新的;老太太說,有現成的乾嘛要花那個錢,便硬是將花瓶抱在懷裡了。
德善爸手裡拿著老太太的東西,老太太不讓提,讓他趕緊走彆耽誤上班,他不撒手,一直提著和媽媽一起走。
就這麼一個特彆簡單的情節,是不是有好多人都會想起自己和媽媽走在一起的時候幫著提東西,媽媽不讓,你推我讓的情形。
這裡隻是為老太太去世埋下的一個小伏筆。
老太太去世了,一家人都趕回老家吊唁,寶拉帶著上學的德善和餘暉坐著長途車回老家的路上。
德善和餘暉一直哭,寶拉儘力忍著說,彆哭了,你們這
麼傷心,爸爸怎麼辦。
到了老家,幾個孩子發現大人們都在吃喝玩樂,儘情喝酒聊天,完全不是想象中傷心欲絕的場景。
情節在此一繃再繃,在等德善爸的大哥從老美趕回來才正中靶心一箭發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