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風霜行(6)
“砰!!!”
伴隨著一聲巨響,薛亮麵無表情的將目光移到了身後那被巨大弩矢直接炸開一個口子的版築層,然後便立即扭頭看回了之前目光所在的主戰場上。
彼處,正有經天緯地之勢,龍騰虎躍之威。
沒錯,戰爭升級了。
儘管雙方似乎都認定這場戰爭會是一個相對持久的戰鬥,雙方也都認為眼下的戰場已經陷入到了某種戰略價值持續減少的泥淖境地。
可是,戰爭還是升級了。
十月上旬,黜龍軍卷土重來,帶著幾十輛弩車,上百架簡易長梯,幾十隊拖拽牲畜隊,四五架撞車,出現在了戰場上,然後就對關西軍的大營進行了激烈圍攻。
圍攻很失敗,或者說在有充足修行者的大規模戰場上,這類工程進展並不能確保隨後的肉搏戰推進。
到了這一步,戰事其實已經在短短的一日內完成了兩次升級,一次當然是工程器械的大規模投入,另一次則是在工程器械的壓製下,雙方成丹、凝丹級彆的修行者不再顧忌,或主動或被動開始密集介入戰場,控製區域陣地。
正因為如此,黜龍軍在熱熱鬨鬨打了半天後,下午時分就開始撤軍了……大量的工程器械被遺落在戰場,引發了不少關西軍的追擊、爭奪,於是早有準備的黜龍軍又反撲了回來,數個精銳營頭試圖將這些追出營寨的失序關西軍包抄、吃掉。
當此局麵,特定的凝丹高手是不敢輕易衝出營寨的,於是乎,立在百尺高台上的大宗師兼大英皇帝終於出手了。
其人居高臨下,在天地之間畫出經緯,每落一白子,對應蒼穹下的戰場上大英軍士便振奮莫名、疲憊儘消,彷佛四下有風生助其扶搖;而每落一黑子,對應蒼穹下戰場上的黜龍軍士便行動滯緩、氣力不足,似乎周圍化為泥沼礙其往複。
這是一個與之前直接攻擊的金銀赤色棋子截然不同的大宗師法門,而且效果顯著,下方關西軍受此激勵人人奮發,幾乎要衝出營寨,全麵追擊。
對此,張行不敢再有絲毫怠慢,他稍微度量了一下,隨軍的五百踏白騎擺出來三百,然後在三位宗師的組織下再度顯化為一條數百尺高的金色輝光巨龍,直接張開雙翼朝對方軍陣撲打過去……沒辦法,張行沒有對應的高端手段,隻能用這種低端方式應對。
你還彆說,大英皇帝再高端,遇到這種打法也沒辦法繼續高端,隻能轉化戰術,重新排列金銀赤色棋子,與輝光真龍當麵對決。
這麼一來,這大河畔真真是神仙鬥法一般精彩,打到最後,兩軍尋常士卒幾乎無人戰鬥,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在這神仙鬥法上了,隻有少數掌握弩車的黜龍軍與占據營壘的關西軍時不時來一發冷箭。
而且,雙方主帥竟然真是個不分勝負的局麵。
這不是誰刻意的控場……實際上,雙方都是被局勢逼著上了台,都在不停地加碼、試探,都在反複提高真氣的強度、利用可能的戰機發動攻擊,但越往後打越心驚,因為雙方都意識到對方遠非昔日水準,不敢說勢均力敵,最起碼是短時間內難分勝負的。
當然,雙方也都沒有敢拚命,也都沒有讓各自押陣的那位宗師上場,畢竟嘛,河陽城那裡還有另外一位大宗師,而且是立塔的大宗師在冷眼旁觀呢……至於組織規模更大、威力更強的真氣軍陣,倉促間也沒法子呀,也不敢呀,萬一敗了怎麼辦?!
不過,兩軍上下卻並沒有為這種勢均力敵而感到震驚,恰恰相反,在他們看來,本就該如此才對——那張行雖隻是個宗師,卻也是河北之主,黑帝點選,背後神異肯定是通天的,配上兩位宗師和三百奇經自然能與帶著幾十騎伏龍衛的關西之主不分伯仲;反過來說,白橫秋雖然沒黜過真龍,可到底是正經大宗師兼大英皇帝,關隴屹立天下近百年,如何能真怕了這三位宗師加三百踏白騎?
就這樣,雙方戰至黑夜,兵馬早已經撤回,卻各自臨營觀戰,宛若看奪隴比賽,看比賽前的舞蹈一般振奮。而雙方真氣縱橫,皆以輝光真氣為底,更是將夜空照射的流光溢彩。
這還不算,真龍躍動,往往帶來風嘯,棋子落地,更有雷鳴之音,端是熱鬨。
當然,白橫秋怎麼想的不知道,張行到底心疼踏白騎,尋了個機會,遠離了那座百尺高台,然後在對峙中緩緩撤了神通……而從白橫秋的反應來看,這一天打的,他也麻爪,不然也不會這麼默契的撤了棋盤。
恢複平靜的暮色中,一身金甲赤袍的白橫秋麵無表情走下高台,身後是滿臉潮紅的薛仁和同樣姿態的殘餘伏龍衛,而迎接他的竟是數以百千……乃至於在他大宗師視野內可稱萬計的振奮麵龐。
這些人近處則在火光下誠心誠意的行禮,遠處則歡呼雀躍,好像自家皇帝得勝歸來一般。
白橫秋心知肚明,不僅關西軍會歡呼自己,張行回營後也會得到歡呼,哪怕雙方都沒有勝利……因為本質上,這是一種釋放,戰場上壓力的釋放,經此一役,下麵的將領、軍士都曉得,自己承擔的戰事責任變小了,天塌下來高個子頂著,所以才會由衷的放鬆下來,進而歡呼。
這還不算,如果後續戰事沒有意外的話,那麼這場戰鬥將會被載入史冊,會覆蓋掉之前軍士們的辛苦作戰,乃至於撤軍後,大家還會根據這一戰雙方那神乎其神的表現給出一個此戰不分勝負的總結,而無視掉內裡許多紛繁複雜的事物。
甚至今晚之後都不會有人再擔心倉促撤兵引發軍心不穩了,因為可一切的軍事矛盾都在表麵上轉移到了最高級高手之間的戰鬥上去了。
但實際上呢?
實際上經此一役,白皇帝反而肯定了一件事,那就是這場戰爭,最起碼是眼下汲郡這場戰役,很可能就是要靠下麵的將士才能定勝負。
可為什麼?
是天意嗎?天意不許修行者自行天命?!可天命不是有加於自己嗎?還是如衝和所言,張行自己動搖了天命,所以天意不敢再展露天命?
所以接下來還能有什麼?司馬正?
不對,司馬正來了,三方更加糾纏不清,難分勝負,是真氣大陣,彙集雙方所有修行者再結合軍陣的真氣大陣……可萬一真氣大陣也不能了斷呢?
恍惚中,思緒有些混亂的白橫秋看到了劉揚基,後者居然也明顯振奮起來,幾乎可以想象,如果此時再問對方策略,這位起兵時的心腹宿將說不得會不再堅持撤軍另戰的建議……而對方不曉得是,眼前這位正在接受數萬將士歡呼的皇帝,此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他的建議,甚至有那麼一瞬間想到了張世本。
沒錯,之前一直沒有動搖過的白橫秋,此時竟然有了一絲動搖。
三更時分,雷聲隆隆作響,後半夜的時候,一場標準的雷雨在這個溫暖的初冬時節落下。
這很不合理,因為昨天還豔陽高照,沒見半點雲彩,但考慮到之前真龍跟天地棋盤的鬥爭,什麼不合理也都合理了,說不得是四禦老爺天上看高興了,打個雷助威呢。
伴隨著雷鳴,雨水淅淅瀝瀝的下,溫度終於稍微轉涼,不過到了第二日,黜龍軍提前發放戰兵標配黑色冬衣的舉措還是引起了不滿,因為溫度還達不到那個份上,冬衣到手又免不了自家保管,丟了臟了都是自家的事。
當然,這些抱怨都是虛的,真正的情緒來自於冬衣背後的含義,任誰都知道,冬衣的到來意味著黜龍軍做好了在整個冬日繼續作戰的準備,軍士們難免不安與厭倦。
之前理解的戰爭長期化可不是這種長期化。
“得加強輪換,務必保持軍心……尤其是在持續傷亡又沒有地盤、金銀錢帛戰利品入帳的時候。”
“前日那一戰後,軍心其實是被鼓舞的。”
“沒有意義,他們隻是覺得首席那麼厲害,自己可以省點心罷了,而不是真的軍心振奮……要我說,可能往後軍士作戰會懈怠也說不定,偏偏這一戰反而證明了,上頭就是勢均力敵,就是要下麵敢戰能勝才行。”
“開軍市如何?”
“沒有戰利品,軍市無用,總不能去搜羅妓女吧?真那樣,隻怕魏國主先殺到此間,砍了幾千當兵的與你我。”
“把家眷接來如何?”
“嗯?”
“現在是十月,農閒,放在往日也是做市場、搞祭祀,鄴城和軍中也要搞奪隴的……”
“咱們已經搞了。”
“但還不足……我的意思是,反正戰場在河內,背後就是咱們河北腹地,如何不能許閒坐在家的軍士家眷來汲郡探視?順便開建市場,讓曹總管那裡送些軍需,允許他們家眷自購一些額外的補給進來?”
“家眷買補給?”
“當然……我們本身自然是發足了的,但隻要家眷過來,就總會覺得自家父兄丈夫缺東西,就好像強製築基一般,一個郡怎麼都不可能餓著這幾百個孩子幾個月的,但現在家裡有錢的要是不給孩子買個軍中淘換下來的牛皮包,沒錢的不給縫個布包,都是過不去的……咱們把濟陰軍衣場的護耳、圍脖拿過來發賣,她們幾個小錢花下去,便有了心安的道理,她們家眷心安了,軍士也就心安了。”
“……”
“確實有些道理。”
“受傷的不說,可以先定個規矩,有戰功的先去,然後慢慢的鋪陳……要不要蓋些房子?”
“來不及了,租賃些吧?”
“你不曉得,汲郡那裡現在是寸土寸金……甚至都不是錢的事情,太多物資、傷員、民夫了。”
“確實,可那也沒辦法,總得做些事情,不然要我們這些軍務部文書跟王翼部的參謀乾什麼?”
“不錯,汲郡再麻煩,也總比河內強,河內倒是乾淨,老百姓有錢的去東都、去鄴城,沒錢的跑山裡……”
“發文給魏公,讓他想法子收容一下北麵山裡的河內難民。”斜靠在溫城縣衙公房窗台上,聽了半日雨落屋簷的張首席忽然插嘴。“然後斟選一下,送一些到此間做民夫,比從後方征發民夫要好許多……汲郡開軍市請家眷也無妨的,可以做。”
幾名正在議論的參軍、文書立即閉嘴,然後遲疑了一下,許敬祖越過了還在發呆的馬圍來應聲:“首席放心,馬上做文書。”
倒是張行,此時察覺到了馬圍的異樣,卻沒有直接詢問,反而繼續來問許敬祖這些人:“馬分管在想什麼?”
許敬祖等人能如何,隻能尷尬束手去看馬圍。
馬圍回過神來,難掩麵上疲憊:“首席,我實在想不通,東都那些人到底為什麼不降?我原以為便是我們無法動搖東都根基,可大英總能吧?人家本就是關隴一脈,可為什麼一直到現在,東都那邊都穩若紅山呢?”
張行笑了笑:“其實我倒是想通了一些……”
馬圍肅容道:“請首席指教。”
那些文書、參軍們也都豎起耳朵。
“小馬,你在東都住過嗎?”張行先行來問。
馬圍苦笑:“首席說笑了,我這個破落戶連河北老家都住不成,談什麼東都?”
“我在東都住過,這輩子怕是都忘不了那段時日……而且有一說一,那段日子竟是人生最愜意的一段日子。”張行語出驚人。“隻不過日後漸漸發覺這好日子後麵的一團烏七八糟,這才棄了東都。”
“所以他們便懷念大魏?”馬圍點點頭,心下恍然,複又疑惑。“不對,尋常官吏、普通百姓,因為在大魏時過了幾年好日子,自然本能依存東都,可那些頂級的關隴門閥呢?也懷念大魏?”
“如何不懷念?”張行不以為然道。“你想想……就拿現在弘農的段威來說,他這輩子最好的光景,是不是跟著大魏一統天下,然後居東都執掌四海那段時日?”
“這倒也是。”
“不止如此的,換個方向想一想,如段威那代人,生在亂世,之前幾百年也都是亂世,周遭人多給孩子起個‘世’、‘常’之類的名字,渴求天下太平,然後經曆了大魏,現在又回到了亂世,是不是覺得,你們這些人都隻是亂世中的渣子,所行爭鬥毫無意義,隻是在重複之前幾百年的舊事而已,反倒是大魏宛若美夢一場呢?”
馬圍沉默了很久,周圍文書和參軍都是聰明人,也都默不作聲了許久,然後才由這位王翼部的分管代為一歎:“於這些人來說,大魏不止是人生之巔峰,竟也是理想之托付嗎?可為何又變成暴魏了呢?”
這次輪到張行默不作聲了。
其餘人也都見怪不怪……宗師嘛,觀想真龍甚至可能是至尊的宗師嘛,還是河北、北地、東境、淮西這麼大地盤的世俗統治者,三分天下的地氣供養著,打完一仗,有任何奇怪的舉動都不算奇怪。
當然,張首席沒有那麼玄乎,不過也的確在思考前日那一戰。
首先是戰事升級的問題,
那天打著打著,就戰事升級了,不可控的戰事升級……黜龍軍製造了一個小陷阱,想吃掉一部分追擊出來的關西軍,而關西軍無法承受這個傷亡,於是白橫秋就正式出手了,他充分展示出了一個大宗師單人成軍的威力,對戰局影響太大了,張行和前軍壓陣的牛河、魏文達不得不出手。
那麼接下來怎麼辦?
還要不要堅持這種攻擊性的戰術?
如果堅持的話,就需要跟之前一樣,主動升級戰事,可再升級的話就隻有擺出真氣大陣了……而如果那樣的話,勝負怎麼說?
須知道,關西軍與黜龍軍在修行高手配置上明顯錯位。
黜龍軍沒有先發優勢,靠的是多年征戰自己養出來的大量後發高手,也就是多位新宗師、多位凝丹、八百奇經踏白騎和已經進入軍中的第一批強製築基的青年。
相對應的,關西軍有先發優勢,所以每個階段都有上段位的優勢,卻缺乏後進。
比如說關西軍有大宗師,有臨界突破的頂尖宗師,也有幾位老牌宗師,卻沒有新宗師;凝丹高手數量雙方差不多,但成丹高手卻明顯比黜龍軍多;下麵的奇經高手也有,但卻沒有形成踏白騎這種大規模成建製的部隊……伏龍衛隻有百餘騎,現在更是因為徐世英的“小把戲”弄得隻有幾十騎。
但他們真缺奇經高手嗎?會不會是散在軍陣中,各衛大將軍牢牢抓住不願意撒手導致的?否則白橫秋不至於這麼輕視伏龍衛吧?
那麼一旦開啟大陣,雙方勝負到底怎麼說?
理智的選擇似乎應該避一避,隻要避過這個冬天,明年再戰,黜龍軍中的基層修行者數量就會爆發性增加,但那樣的話,會不會露怯?會不會讓對方產生某種正確或錯誤的判斷,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這些都要考慮。
除此之外,前日戰中,司馬正過於穩當了。
雙方這一次交手可不是事先下戰書約定好時間、地點、參戰力量搞起來的,而是戰場上自行發展出來的對決,而麵對這種突發的戰況,司馬正穩坐在河陽要塞內,除了一開始有些真氣動靜外剩餘整場戰鬥都沒再有半點波動……這隻能說明司馬正自己早有相關計劃,所以才能巋然不動。
換句話說,結合戰前的態度,司馬正幾乎一定會出手展示實力,隻是不曉得是在兩家撤軍時,還是等雙方將最大實力使出來的時候。
所以,問題又繞回來了,要不要將最終的戰力給露出來?能不能承受相應的結果?
這些思考可不是張行一個人胡思亂想,自從黜了真龍以後,張宗師明顯感覺到了一些變化,他對於事物的感知能力在上漲,上了戰場後就更加明顯……哪個營頭強,哪個營頭弱,接下來戰線是焦灼還是崩潰,在這裡守下去能不能撐住……此類判斷,一個經驗豐富的將軍在觀察完局勢後也能做出來,所以理論上隻能說張首席比其餘人多了一份真氣角度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