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二十來名大臣到齊了,王天官也就不再磨蹭,站在了人群正前方。
但是王天官卻沒有直接開始推舉程序,而是說:“請各部院正卿出列,先定個章程!”
隨後九卿出列,王天官又單獨對九卿說:“諸君應當都能明白,當今的詞臣情況其實正青黃不接,適合入閣的人寥寥無幾。”
王天官這話貌似很突兀,甚至還有貶低色彩,但眾人都無法反駁,因為這是一個肉眼可見的事實。
前麵提到過,這些年的閣臣非常年輕,申時行、王錫爵、王家屏平均年齡隻有五十六歲,他們當初入閣的時候甚至隻有五十來歲。
至於六十八歲的趙誌皋,那是因為中進士時年紀就很大了,論科名他比申時行王錫爵都晚。
而詞林又是一個非常講究前後輩關係的地方,有前輩優先、後輩禮讓的潛規則。
那麼比申時行、王錫爵、王家屏年紀大、資格老的前輩們,都去哪了?
隻能說,最近二三十年實在是一個內閣高強度政治鬥爭的時代,而且是一浪接一浪的連續不休。
經過嘉靖末年、隆慶朝、萬曆初年、張居正時代、後張居正時代的內閣高強度鬥爭,大浪淘沙之下,與內閣關係千絲萬縷的詞臣早就被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站嚴閣老的被徐階清算了,站徐階的被高拱清算了,站高拱的被張居正清算了,站張居正的被萬曆皇帝清算了。
還有多少詞臣能連續熬過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幾大關而不倒的?
有人說混官場隻要會站隊就行,那麼從嘉靖末年到萬曆十一年這二十年曆史,能把說這話的人臉打腫。
這就是最近幾年為什麼會出現一群五十幾歲閣老的原因,因為實在是沒老人了。
現在連這幫五十幾歲的“年輕”閣老都辭官了,王天官說詞臣“青黃不接”,彆人根本找不到理由反駁。
王天官見眾人默認了自己觀點,露出了標準笑容,繼續說:“故而我認為本次廷推閣臣,人選可以不限於詞臣,應當不拘資品,唯才是舉。”
人人都知道有句話是“非翰林不入內閣”,很直白的說明了閣臣的資格要求。
當然實際上也有個彆特例,但那也隻是特例而已。
眾人暗暗吃了一驚,王天官這次借著“青黃不接”為由頭,又想開特例了?
隨即有不少人恍然大悟,難道王天官想給自己開特例?
雖說吏部尚書實權超級大,可能比普通閣老還要大,但萬一王天官真有“宰相情結”呢?
閣老再普通也可以尊稱為“相”,吏部天官再有權勢也隻是六部之一。
對王天官這個“不拘資品”的提議,還沒等大多數人琢磨明白時,忽然有兩位尚書同時跳了出來。
更令人驚異的是,兩位尚書幾乎異口同聲的同時叫道:“讚同!”
隨即兩位尚書彼此對視了一眼,場麵頓時有點尷尬起來,然後兩位尚書又默默的退回去。
眾人這才看清楚,一個是戶部尚書於慎行,三個月前是禮部尚書;另一個則是工部尚書陳於陛,三個月前是翰林院掌院學士。
兩人都是隆慶二年進士,履曆也極其相似,少年高中後館選為庶吉士,然後在詞臣體係裡一路升遷。
連年紀都一樣,都是堪稱為少壯派的四十七歲,官職也都到了尚書。
如果按正常套路推舉,下一波閣臣很可能就是這倆人了
畢竟現在詞臣沒什麼老人,符合要求的詞臣實在太少了。
就算排資論輩,這兩位詞臣出身的尚書優先度也是極高的。
彆看他倆歲數年輕,但他倆是六十八歲首輔趙誌皋的同年。
想到這裡,眾人又一次恍然大悟,難怪這兩位尚書激動的跳出來,大聲支持王天官提議的“不拘資品”,擴大候選人範圍。
因為這兩位年輕尚書根本就不想入閣,打死也不想的那種不想!
在戶部和工部兩個在政治上不那麼敏感的衙門摸魚不香嗎?為什麼要去內閣趟渾水?
三個月前,一個從禮部跑到了戶部,一個從翰林院和詹事府跑到了工部。
放著清貴職務不要,不惜拉下臉巴結林泰來也要去庶務衙門,還不能說明他們遠離紛爭的心思麼?
幾位六十以上的老官僚紛紛感慨,下一代年輕人實在太廢物了!
不是逃避就是躺平,完全沒有舍我其誰的擔當和責任心,真是垮掉的一代!
但資曆最老的陸光祖心裡卻有點慌,這情勢看起來不太妙!
原本在他的計算中,沒把戶部於慎行和工部陳於陛這兩個獨立山頭算在林黨那邊的!
但是沒想到,王世貞這老匹夫居然利用這兩個廢物尚書不想入閣的心理,撬動了他們的立場。
這王世貞不是近幾十年來最著名的官場混子麼,哪來的這種輾轉騰挪能力?
其他人也沒料到,隻是一個小範圍預備會,交鋒不經意間就已經開始了。
兵部尚書葉夢熊也慢慢的站出來說:“讚同不拘資品之議。”
原江南巡撫、大理寺卿周采和蘇州籍通政使徐申也出來附議。
因為禮部尚書空缺,開預備小會的九卿實際上隻有八人。
現在有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大理寺卿、通政使六人支持“不拘資品”提議。
什麼叫不拘資品,就是資格不限定為翰林詞臣出身,入選詞臣品級也不限定為慣例的三品以上了,大大的擴大了選擇麵。
左都禦史陸光祖和刑部尚書孫丕揚麵麵相覷,無可奈何。
己方勢力人數不少,但踏馬的一大堆侍郎!九卿級彆的高端戰力也太少了。
都怪林九元,也不知奪走了多少氣運!
他們有個本來很完美的計劃,不但能推人入閣,還能一舉把趙誌皋這個首輔拉下。
但從現在這情況看來,多了不少變數。
隻競爭對手不知會增加多少,而且更隨機,更沒有可預測性。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