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光祖是清流勢力目前事實上的扛把子角色,被逼辭官對清流黨人而言又是一次沉重打擊。
其損失程度,不亞於前年失去了對吏部的把控。
除非林泰來在朝鮮國大敗,否則陸光祖肯定回不來了。
眾望所歸的林泰來接下任命後,便去了一趟兵部,把經略關防領了。
在大明官場的概念裡,無論實際品級如何,大體上總督職權大於巡撫,經略職權又大於總督,都使用長方形關防為印信。
當兵部右侍郎宋應昌將新鑄造的“右僉都禦史假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登萊朝鮮等處備倭事務便宜行事關防”交付給林泰來時,心口突然就痛了一下。
不知怎得,他感到似乎失去了什麼,又似乎有什麼東西從自己的身體裡被抽離了。
拿到關防後,林經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了本奏疏。
在奏疏裡列了一份名單,以“好大言其實無能”為名,請求禁止這些人參與和議論朝鮮事務,都是最近兩個月攻訐過林泰來各項奏議的人。
沒彆的意思,就是想讓耳根清淨點,林經略最近身體和精神都有點疲累,不想和言官對線。
大規模出兵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前期主要工作就是從全國各地調集兵馬和糧草前往遼東。
所以經略大臣目前顯然在京師辦公更合適,並不用著急趕赴遼東和朝鮮。
反正沒有至少四五萬大軍,林經略肯定不過江,去早了也沒用。
至於遼東和朝鮮那邊的現有事務,遼東巡撫就足以處置了,倭兵目前也沒有大規模渡江進攻遼東的能力。
在原本曆史上,朝鮮生變的時候,寧夏戰役還在打得如火如荼。
這種情況下,大明朝廷難免有點捉襟見肘,無力同時打兩場大規模戰爭。
所以在曆史上一直拖到明年元月,從寧夏抽身的大將李如鬆才率軍進入朝鮮國。
而在本時空,因為寧夏叛亂被林泰來有意無意的提前“引爆”了,去年就快速平定了寧夏,損失也遠小於原本曆史。
今年再遭遇朝鮮事變時,大明方麵調兵遣將肯定比曆史上更從容和迅速。
林泰來預計,一切順利的話,九月份主力就可以過江,比原本曆史提前三個月。
再順利點的話,說不定能讓大明官軍回家過年算了算,這個口號不吉利,林經略不打算提了。
由於各方麵條件還不太成熟,經略官署或者叫幕府沒能設在內閣,隻能借用新修的兵部通信司衙署。
幕府這個詞,是純正的漢語,並非獨屬倭國。
因為去年“七大總兵戰寧夏”情況,林經略對各鎮官軍還是有一定了解的,起碼知道一些能打的兵將。
而後林經略就通過兵部,一口氣向各鎮下達了八份調兵命令。
然後不出意外的,林經略收到了十八份請發撫賞銀的回複,很好很有大明特色。
林經略歎口氣,哪怕到了古代,戰爭也是要燒錢的,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按照現在行情,一人怎麼也得先發二兩銀子吧?
所以最優先的工作還是搞錢,既然說起搞錢,林經略就想到了親愛的老朋友尹正使。
坐在通信司大堂裡,林經略對左護法張文吩咐道:“你去會同館!把朝鮮國尹正使叫過來!”
按理說,這種事情現在應該吩咐旗牌官或者中軍官。
但目前林經略幕府建製還不完善,隻能暫時用家丁來代替了。
張文沒有移動腳步,隻稟報道:“不用去會同館了,尹正使最近天天就在這裡大門的門房守著。”
林泰來:“.”
將尹卓然請了進來,林泰來問道:“關於上次所說的,讓貴國先送財物過江,然後才允許貴國君臣過江求庇護之提議,你可曾回奏貴國國王了?”
尹正使苦著臉答道:“敝國王上回複,要先見天兵出動,才可送攜帶財物過江。”
林泰來拍案喝道:“你沒解釋明白?我並不是與貴國討價還價!”
尹正使辯解說:“無緣無故的將財物送過江,確實有點為難。”
林泰來冷笑道:“貴國君臣的小心思,我還能不明白麼?隻要天兵出動,爾等自當高枕無憂!
到了那時,貴國君臣不去遼東也無所謂了,更不必送財物到遼東去保存!
說來說去,心思無非就是先哄騙天兵出動再說!”
尹正使覺得,自己這個使臣實在太難了。
不但遇上了兩百年一遇的國難,而且還遇上了林九元這個喜怒無常、油鹽不進的人。
正自怨自艾時,又聽到林泰來喝道:“沒想到貴國君臣連自證清白的誠意都沒有!
我話放在這裡,如果不先把財物送過江到遼東,就不能消除我大明疑慮!
那麼我就絕對不會出兵,哪怕倭寇攻陷義州,貴國君臣玉石俱焚,我也坐視不理!”
尹正使顫聲道:“怎麼如此?敝國乃是大明屬國,敝國王上也等同於大明親王!”
林泰來惡狠狠的說:“大不了等義州陷落後,我再毫無疑慮的出兵恢複貴國,反正也不會多費什麼力氣!
到時候再扶植一個王室子弟為國王就是,如果李姓王室沒有合適人選,換個姓氏也行。”
說到這裡時,林泰來忽然想起什麼,帶著點惡趣味對尹卓然說:
“你們尹家有沒有興趣被扶植?你有沒有興趣被扶持?”
尹正使:“.”
你這九元真仙簡直不是人!是魔鬼!
林泰來最後說:“不說笑了,你立刻將我的話轉達給貴國國王。
要麼先將財物送到遼東保存,要麼等著玉石俱焚,他的時間不多了!”
尹正使感覺自己的身心又被徹底摧殘了一遍,恍恍惚惚的離開了經略幕府。
打發走了尹正使,林經略收到了一份來自遼東的軍報,乃是先前入朝慘敗的副總兵祖承訓寫的失敗總結。
對這種一手材料,林泰來還是很重視的,當即就仔細研究起來。
“其一,朝鮮國根本無法為大明官軍提供足夠的糧草。
其二,朝鮮國完全提供不了準確情報,還動輒用錯誤情報誤導大明官軍,出現兩三千人我軍對陣萬人敵軍的情況。其三,朝鮮國君臣心情過於急切,屢屢在天氣不利情況下逼迫大明官軍出動,導致騎兵優勢完全發揮不出來。
其四,同行之朝鮮兵太過垃圾,開仗就潰逃,拖累大明官軍”
與其說是敗仗總結,還不如說是祖副總兵的吐槽大全,林經略越看越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