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敘很快引著一個年輕人進入帳中。
這年輕人不過二十餘歲,身子清瘦,麵色微黃,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兩鬢的星星白發,不看麵容,此人倒像是一個飽經風霜的中年文士。
見到曹昂,此人便拜道:“楊旻拜見君侯!”
曹昂看著對方,隨口便說得:“閣下這身氣度,應該是出身大家,不像是能從賊的人。”
楊旻一頓,便回道:“君侯卻是猜錯了,在下出身卑賤,並無什麼特殊的家世。”
曹昂聽了一笑,沒有多言。
這是個奇特的人。
曹昂也沒過多糾纏此事,他沒有打聽彆人隱私的習慣,便直截了當地說道:“波才派你來作甚?"
楊旻亦是沒有隱瞞,儘述波才這兩年的經曆和目的。
波才當初在陽翟兵敗,隻帶領少數殘兵逃走,有麾下忠義之士,自願為他赴死,詐作其屍,這才傳出了波才身死的謠言。
之後天下形勢大變,波才亦沒能有什麼作為,黃巾軍便基本覆滅。於是波才便在陳國、汝南等地,收攏舊部,以盜匪的身份活動,以圖複興太平道。
這白虎在滎陽起事,讓波才感覺時機已到,於是他便率部北上,投於白虎麾下,先是獻計攻破中牟,又獻計在敖倉一帶設伏,靠著實力與能力成為滎陽賊的二號人物。
波才在軍中威望日高,倒是讓白虎生了忌憚。
這白虎重用波才,又不信任波才,雙方更多的像是合作關係。
因此在前往中牟的途中,波才兩次勸白虎北上,與黑山軍會合,均沒有成功,畢竟白虎並不信任河北的黑山軍。而等波才想獨自北上時,已經為官軍堵住了道路。
滎陽賊被困在圃田澤,波才對白虎完全沒有什麼信心,並有心自行突圍。不過他意外得知領兵之人是曹昂,卻是有了彆的心思。
突圍之事,說起來容易,但波才早經過一次慘敗,自是心有餘悸。
若是換了旁人,他波才寧死不會投降。可是對方是曹昂,波才卻是猶豫了。曹昂在波才心中的地位,並不亞於張角。
波才心中對曹昂,本能的敬服。
猶豫之間,波才便將心事告訴了主簿楊旻。
楊旻是軍中僅有的幾個文士,多年前為波才所救,二人親若兄弟。對於楊旻的來曆,波才亦不清楚,隻知道是個落難的貴公子。
聽到波才與曹昂的關係,楊旻立刻勸波才投奔曹昂。
楊旻很清楚,黃巾已亡,再做匪是沒有前途的,倒不如投降曹昂,至少給麾下兄弟求個活路。
波才聽得楊旻所勸,也知道大賢良師死後,"致太平"已經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了,唏噓了半天,最後還是決定投降曹昂。
除了大賢良師,曹小郎君是唯一一個能給他們指引一條活路的人。而且他們這麼一大波人,也要吃飯,要活路。
曹昂聽得,亦是唏噓。
對於黃巾軍,曹昂是天然同情的。很多黃巾軍將領在起事之後腐化墮落,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這不影響他們被逼造反的原因。
不過楊旻說的這番話,曹昂沒有不信,卻也不敢全信。
曹昂與波才三年未見,映像中還停留在那個慷慨激昂的年輕人身上。可士彆三日,當刮目相看。如今的波才到底如何,誰也不敢確定。
誰敢保證波才不是在詐降。
在王霸之氣這一塊,曹昂一直沒那麼有信心。
於是曹昂表麵上對楊旻很熱情,但心理的提防,一刻沒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