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的,不想留的,威脅大的,可以通通送往董卓手裡,剩下的小魚小蝦,就翻不起浪花來。
此釜底抽薪之計也。
······
曹昂定下計來,立刻下令各郡國舉孝廉、茂才。
此時徐州上下剛被關東諸州郡討伐董卓的消息震得一時嘩然,還未緩口氣,這注意力又很快被舉孝廉、茂才之事給吸引了過去。
相對於前者,大家還是更在意後者。
畢竟討伐朝廷的事雖不常見,但那是彆人的事,大家也就是聽個樂子,而舉孝廉、茂才之事,則事關眾人自身的利益。
去年整個徐州局勢動蕩,混亂不休,各郡國國相、太守多有空缺,舉孝廉、茂才之事便被耽擱,誰料到今年春天,曹昂直接下令,各郡國舉四人為孝廉,四人為茂才。
大漢二十萬戶以上郡國舉孝廉的標準是每年兩人,舉孝一人,察廉一人,茂才也差不多。這一次數量足足多了一倍。
但曹昂也有理由,去年徐州各郡國舉孝廉、茂才之事因戰事耽擱,今年多出的是補去年的。
這冠冕堂皇而又理所當然的理由,誰來了都反駁不得。
曹昂命令一下,爭著做孝廉的都擠破頭了,二十個名額,不知道有多少人眼巴巴地看著,為了得一個孝廉的身份,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
這兩日,各種各樣身份的人拐著彎地向曹昂打聽情況,走關係。
看到眾人這個態度,曹昂滿意了許多,不枉他丟出這麼多肉骨頭來。
在大漢當官的方式,主要就是舉孝廉、茂才、征辟、明四科、特科、軍功這幾種,不提最後一條,前幾者是有優劣之分的。
剛開始大家最喜歡受征辟,畢竟在大佬手下做官,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脫穎而出,但這種機會並不多,且極其吃關係,大多數人隻能被郡裡、縣裡征為吏。
而之後更大規模、惠及更多人的舉孝廉製便後來居上。
因為舉孝廉之後,並不直接授官,而是擔任郎官,做天子的近臣。這郎官雖無品級,可跟在天子身邊,機會自然最多。
這年頭,誰不想當天子身邊的官。
因此到了東漢中後期,很多人當官便是非“舉孝廉”不行。其與其他方式當官的區彆,有些類似後世進士和同進士。
曹操、袁紹、袁術、楊彪等人,都是舉孝廉出身。像是孫權都當了縣長,還得讓朱治將他舉為孝廉。
所以眾人爭孝廉身份才會如此急迫。
眾人心急,曹昂便不急。
雖然孝廉是由郡國舉薦,可曹昂卻是將這一權利收到州府,然後慢慢跟徐州的世家大族、名士高門來磨。
想得到孝廉、茂才身份的,除了真的要有些名望,就要跟著曹昂的指揮棒走了。
於此同時,曹昂又催促各郡縣、官曹儘快推薦向州府官吏,以補不足。這更是一塊大蛋糕,雖然不如孝廉、茂才的身份珍貴,但在曹昂身邊為吏,前途也差不到哪去。
於是在曹昂一套組合拳下,徐州上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官員舉薦上,眾人對於曹昂的態度,也越發親近起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