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的弟弟李應認為局勢崩壞至此,不如率軍返回長安。
眾將也眾說紛紜,皆有退意,就連李傕本人,一時間也猶豫不決,不知是否該退軍。
就在這時,李參站出來說道:“大司馬,今日若敢言退者,皆可斬之。此時不僅不能退,還要主動出擊。”
眾人皆是不解,天底下哪有打了敗仗還主動出擊的道理。
李參乃道:“大司馬今日若退,確實可以順利退回長安,可大司馬想過退兵的後果嗎?之前放天子東歸,還能說受製於郭氾、張濟二人合力,不得不為之,可今日若是兵敗收兵,隻怕整個三輔都會認為大司馬已經走向衰敗,無力回天了,到時候那些野心勃勃的將領,各地的官長,就會立刻發生動亂。
回到洛陽的天子隻要一封詔書,就能覆亡我軍。
今日我軍乘敗而擊,雖然不合理,但卻是出奇兵,天子絕不會想到我軍兵敗之後不退反進。
而且天子新勝,又急於趕往洛陽,行軍途中,便會失於防備。到時我軍便能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則大事可定矣。”
李傕聽後大喜,對李參說道:“若非文優,怕是要誤了大事。”
李傕下定決心,便對眾人說道:“今日乃是我軍生死存亡之機,這一戰,有進無退,不捉到天子,誓不罷休。”
李傕又派人勸說郭氾、張濟,與他一同出擊。
如李參所料那般,朝廷軍這邊雖然有防備,但眾人急於東進,再加上新勝,防備很是鬆散。
按照安排,董承、李樂護衛天子左右,而胡才、楊奉、韓暹、去卑為後軍斷後,但實際上胡才幾人,早就跑到前麵去了。
於是眾人在李傕一擊之下,便潰不成軍。
從之前的東澗往東四五十裡地都是李傕軍的攻殺聲,朝廷潰兵之勢比之前東澗之戰還要嚴重。
這一戰,光祿勳鄧淵、廷尉宣璠、少府田芬、禦史中丞鄧聘、大司農張義等皆死於亂軍之中,而司徒趙溫、新任衛尉周忠、司隸校尉榮邵、太常王絳也被俘虜,至於天子身邊其他隨行之人,更是十喪**。
就在眾人要徹底覆滅之時,幸好一支軍馬從東麵殺出,接應住朝廷殘軍。
來人正是劉備兄弟。
劉備之前背叛曹昂,反攻彭城,兵敗之後,便一路西逃,準備去投奔天子。
不過這西行之路漫長,劉備既要躲著徐州部隊的圍剿,還要收集部隊、糧草,壯大實力,因此一直在潁川、弘農、河南等地逡巡,直到聽說天子東歸,這才引兵向西,正巧遇上了曹陽兵敗。
劉備麾下有三四千人,雖然不多,但卻是一股生力軍,又有猛將關羽,因此奮力殺退追兵,護持著劉協逃到陝縣城中。
而李傕眼看走了天子,便窮追不舍,也來到了陝縣。
這一次李傕發了狠,不給天子一丁點喘息之機。他也不管名聲如何,哪怕窮儘一切辦法,也得將天子給劫回去。(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