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你也是朝中高官。
你想想,假如有一天你得罪了紀綱。他不分青紅皂白,就抓了你,將你投入詔獄。
然後,為你準備好了編造的虛假供詞,就等著你畫押。
你若不從,便用各種殘酷的刑罰折磨你,直到你屈打成招,就算你被打死也在所不惜。
這樣的地方,能有什麼好名聲嗎?”
“難道錦衣衛所辦的案子,都是屈打成招嗎?隻是若不如此,那些想造反的人,又怎麼肯招供呢?”
“每一個人都是肉長的,這世上能有幾人會是周新大人那樣的錚錚鐵骨,經得起詔獄的刑具招呼?
屈打成招,必然釀成冤獄。冤枉積累得多了,必然招致越來越多人的怨恨。
這種怨恨,表麵上是對錦衣衛、詔獄的不滿,時間長了就對朝廷不滿。那麼,江社稷如何穩固?
平冤獄,除墨吏,才是根本之道。”
永樂皇帝聽了雖不言語,卻在心中細細琢磨。
“可是,紀綱早年就跟著燕王走南闖北,是燕王最心腹的親軍。後來燕王登大寶,便將他升到錦衣衛指揮使。這些年,他確實為聖上辦了不少事,除掉不少反對聖上的人。我聽說你在詔獄裡,當著太子,還有聖上的隨侍太監劉公公,直斥他是佞臣。他如何就是佞臣了?”
“他若不好好想著如何做好錦衣衛指揮使,為聖上分憂,卻在私底下羅織罪名、打擊異己,那麼此人必定成為聖上的叛徒、大明的佞臣、曆史的罪人。事實上,他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高希說得斬釘截鐵。
“哦,何以見得?”
“解縉大人,還被關在詔獄裡吧?”高希問道。
永樂皇帝一聽高希問到解縉,臉上便有些不自然:“據我所知,解縉確實關在詔獄裡,那是因為聖上北征時,解縉私謁太子,被漢王揭發。”
“暫且不論解大人為何入獄。據我所知,聖上並沒有說要加刑與解大人,更不準虐待解大人。不知道當今聖上有沒有去探過監,紀綱是不是真的執行了聖上的諭旨了,還是陽奉陰違?如果他膽敢陽奉陰違,又是誰指使他的,又或是他敢自做主張?”
自解縉入獄,永樂皇帝確實沒有再見過他。他隻知道解縉還活著,但卻不知道他被紀綱用了刑。
曆史上,解縉過於直言,失寵於永樂皇帝。他入了詔獄後,一直不斷遭到虐待。直到紀綱對永樂皇帝的心意心領神會,便將解縉弄醉,隻讓他著單衣,推入雪地裡凍死。
永樂皇帝沒有應聲,高希的問題卻一個接一個。
“事實上,被紀綱用刑、羅織罪名的大明忠臣,何止解大人一人,不知道當今聖上可曾去了解過?
還有,幾年前紀綱與陽武侯在一道觀,居然為了一個絕色的女道姑大打出手,差一點將陽武侯當場打死。堂堂指揮使,公然強搶民間女子,且還是道姑,又與朝廷大員鬥毆。這樣的指揮使,不處理他怎麼說得過去?
後來,孝仁皇後徐皇後)病故,朝廷選美,紀綱將自己挑中的美人私藏府中。這樣的臣子,不是佞臣,誰是佞臣?”
永樂皇帝聽得臉紅一陣、白一陣,好多事他並不知情。他將紀綱當作自己最親密的耳目,但這個耳目怎麼可能將自己做的惡行劣跡告訴皇帝呢?
好在車廂內光線暗淡,高希也看不清永樂皇帝的表情,隻管自己繼續說下去。
“事實上,當今聖上若要當一代明君,一定要常常過問錦衣衛的案子。
一來可以減少被紀綱這樣的小人蒙蔽,減少冤案,二來可以約束於他,免得他不知天高地厚,做出無法無天的事來。
絕對的權利,造成絕對的腐敗。而絕對的腐敗,一定會危及江山社稷的穩定。”
高希這一番“膽大包天”的話,像一盆冷水當頭澆下,讓永樂皇帝的酒全醒了。
高希講的話事,並不是他親見、親聞,隻不過是他穿越前讀過的史實。這些事,都被紀綱完好地隱瞞了起來,就算有個彆臣子知道,他們也不會有周新大人那樣的膽子去告發紀綱。
更多的情況是,還沒有告發紀綱,已經被紀綱抓進錦衣衛去了,就像之前高希、馬樂被抓走那樣。
“朕鄭大伯我”焦慮之下,永樂皇帝又差點說漏嘴,“我想知道,聖上既然沒說要謝縉的命,也沒說要刑求於他,紀綱就敢私自用刑?”
永樂皇帝還不死心,在他的心裡,他始終認為紀綱唯他的命令是從,怎麼會忤逆他聖旨呢?
“如果紀綱本來就看不慣解大人,正好還有人買通紀綱,想要解大人的命呢?這種‘順水人情’”
“啊?你你一個小小的生員,如何敢作這樣的猜測?”
永樂皇帝都要開始懷疑高希的身份了,一個民間的學子,才來應天府幾天,怎麼就將錦衣衛的事看得如此透徹,還說出了許多他都不知道的事,還做出如此大膽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