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覺得永樂皇帝話中有話,再看永樂皇帝的表情,卻平靜如水。
朱高燧覺得哪裡不對,卻也說不出來。
他的心裡有些恐慌,又有大事將成前的期待與興奮。
“侍奉父皇本就是做兒子的本份,父皇的誇讚,兒臣不敢當。”
這時,殿門“咯吱”一下被推開了一扇。
劉公公在前麵引路,後麵跟著一個太監,手裡捧著兩碗點心,還蓋著蓋子。
待兩人走近,朱高燧看到捧著點心的太監,正是尚膳監掌司太監楊正。
他嚇了一跳,臉上卻無表情。
照理說,送夜宵點心這種事,叫個小太監送來就是了,哪裡要一個掌司太監親自送。
難道有變故,計劃泄露了?
他看向楊正,楊正抬起頭,眼神中倒沒有慌張,朱高燧心下略安。
永樂皇帝的諭旨是要求高希七天審結此案,高希隻用了五天就將案件審結,移交給了三法司。
垮塌案審結的消息,第二天在各家報紙上作為頭版頭條刊登了出來,民心振奮。
《詹事快報》和《錦繡日報》是發行量和影響力最大的兩家報紙,但因為都具有官方背景,所以隻是單純地報道了案件的進展。
而其他民間大小報紙,除了報道案情,還連帶著表揚了永樂皇帝和太子朱高熾,以反映百姓的心聲,慶賀正義終得伸張。
又說當今天子和未來的儲君會識人用人,向龍江船廠派了一個敢為民請命、不畏權貴的好官。
特彆是高希點名工匠杖責太監何不歸、吳慶黃的情節,在應天府的大街小巷迅速傳開。
有嗅覺敏銳的說唱藝人,已經將這個情節編成了評書、唱詞,在茶館裡說唱,聽者如雲。
養心殿。
“陛下,你老人家是沒在現場,沒看到全城最大的酒樓紫微酒樓的茶座裡,坐滿了食客、茶客,都擠在那裡聽‘工部主事坐龍江、工匠執杖打奸臣’這回書。這書裡雖然說的是高大人審問垮塌案的事,但最終都是在誇讚陛下英明、太子識人呢!”
劉公公一邊說著,一邊將新沏的蒙古貢茶端了上來,換下了龍案上涼了的龍井。
永樂皇帝還是第一次聽說百姓會用說書的方式,將自己誇了一通。
劉公公還說著說書先生的樣子,簡短地說了一小段,雖然簡短,卻要比文官們呈上來歌功頌德的官樣文章鮮活、動聽得多。
這才是真正的民意和民心所向,垮塌案發生時高希寫信提醒,處理百姓聚眾請願“堵不如疏”的策略完全正確。
這民間評書裡所表達的態度,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啊!
永樂皇帝的心裡蜜一樣的甜,臉上卻隻是帶出一點微笑罷了。這就是帝王的涵養,不喜形於色。
“陛下,太子殿下和高大人已經在殿外了。”
“讓他們進來。”
“臣工部主事高希參見陛下,願吾皇萬歲!”高希畢恭畢敬地行了君臣之禮。
“起來吧!”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