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昧真爐山峰下,是外門的弟子居所。
站在高處看著外門樓宇外的場地一批批精壯少年,正在岩石質的校場中,舉著石墩子習武。這些外門弟子口中“嘿嘿哈”充滿著青春朝氣。
眼下外門中不少弟子在煉力之極,口中長出的白氣已經能達到兩三丈長,宛如蒸汽鍋爐泄壓,這顯然已經是凝煉出了一口先天之氣。
在太和山上,先天之所以這麼容易,是引氣散這個供武修所用的丹藥,已經開始製式化煉製。
衛鏗:在正州、雷雲等修仙界,對修真者們來說,想要拔一位武者進入先天,太容易了,隻要稍加在丹藥中添加一些靈氣即可。隻是法修不願意用心
而大亮王朝的的法修們,也隻是在需要處理雜物時才會,培養力士罷了。而給出煉力之靈藥都是在武師三四十歲後,早已經錯過了修武的最佳時期。
悠恒公主聽出這些少年們的口音,很多來自於關源地區,也就是至德四年到七年中,由武修們從大亂中救回來的。當然,能留下來的,都是三年內能夠考煉成功的。
等到他們二十歲到二十五歲的時候,如果能進入太和山入口,那座千丈高熔爐,在三昧問心路上走到頂,先天之氣就能轉化為真元,平日吞吐朝露壯大,同時藏星罡於真元內遇敵鬥戰。
當然“煉心”這一步是無法用丹藥來替代,同時也不看靈根資質。
悠恒身邊的修士已經看到了兩個關鍵信息:
第一:穹地中修武的人太多了,由於入門煉精元,不看資質,理論上所有中富之家都能供養的起,而穹地近年來,機關傀儡術用於生產中,誕生了不少富家。
第二:武修的修煉速度要比法修快,同為築基期戰力,五十歲築基往往是中流,武修築基是三十歲之前!
悠恒公主看著太和山外門的這些武道修士們,已經大致算出來了太和宗,在王朝控製力外,聚集了多少兵力!
她沒有從太和山接引修士指引的大路走去,而是直接走入了煉心路。
…白玉的台階上,倒映著內心中每一寸念頭的放大,這是硨夢鴻蜃氣神通…
一炷香後,她默然的出現在太和山中,依靠著金丹期修為,她強壓下心魔,但是煉心路,勾勒出的可能,還是讓她心中心驚肉跳。
她看到了大亮王朝有朝一日背叛了她這些在前沿作戰的將士們,將她交給了妖魔們!所謂煉心路,那是心裡最恐懼的東西。心中所依靠的信仰倒塌後會怎麼樣。
衛老爺這個刁民就沒有什麼東西是依賴的,隻有“厭惡”的可能,硨夢鴻當年勾勒出衛鏗不想見到的種種畫麵,衛鏗都沒一絲一毫軟弱。
悠恒公主來到了太和山上,她看到了這個廣闊的範圍,深深吐了一口氣,這個山脈上在天空中部署下了一個龐大法陣,這個法陣每日都將上千公裡朝霞聚集在山峰上,來供給武道修士們每日一次汲食。
真元境武修士,一身的血氣,如果靠著吃五穀雜糧,凡間的百姓數百畝的地盤也養不起,並且五穀雜糧,吃了後還要從糞竅排出濁氣。
隻有布下數十裡地方方圓陣法,汲取朝露,才能讓這個階段武修血氣純然。
太和山上現在正式弟子,已經多達了四千人,除了天穹之地的人,還有現在大亮王朝的各地人,他們或者是出身世家,苦求仙道但是沒有靈根,亦或是行商中選出的根骨良好,心性聰慧堅韌的孩童。
這些築基的弟子已經足足四千,不下於一個大型門派。
而相當於結丹期的淬境弟子,則是有二十一個,現在他們所在的朝霞山峰上,一下子能吞下三四裡的朝霞露氣。這些淬境武者都是在這亂世中氣運深厚之子。
至德4年到7年,這些下山的武道修士們或多或少都在接二連三的戰鬥中明白了自己武道之意!
武意不是什麼‘學得好本事’賣與帝王家。也不是爭奪顯赫的天下第一,而是“為何而搏”。衛鏗親自教導的弟子們,臉上塗過茶色,也做過百業,挑夫,屠夫這類活都做過的。
武意是否旺盛,與身在凡夫俗子們眼中“王侯將相之意”無關。
當然此時大亮王朝這位公主,此時思緒已經想不到這了。
悠恒公主瞭望那翻滾的朝霞:這些淬境武道修士吸取朝霞露氣,是在修煉嗎?
她麾下也存在一些真元境地的武道修士投效,但是他麾下的那些武道修士和太和山的武道修士相比又有很明顯不同,這是“意境”的不同。
類似於二十一世紀東方經過血戰和思想洗禮的軍隊,和那些南亞、非、拉丁,那些沒有經過艱苦鬥爭,僅僅是宗主國施恩而獨立國家的軍隊,在精神麵貌上不同,一支軍隊有沒有低過頭,血氣有沒有被不合理的尊卑等級打壓,在精神麵貌上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太和山也沒禁止武道修士不能投效其他勢力。早年太和山勢單力薄時候,尤其是衛鏗發送那些江湖氣息十足的下等人法器時,算命,貨郎種種入世裝扮要求,破壞了不少拜入太和門下的弟子的大俠夢,很多人跳槽轉投他方。
然而近些年來,太和山內為武修們發展安排的非常妥當,太和山武修接二連三晉級到淬境,這就使得投效他處的武修們顯得很傻。
悠恒公主看著太和山西南方位上,那裡銳金之氣和離火之氣相互交融,顯然就是武修們煉製兵甲的地方。她也見過武修們兵甲,依靠精元血氣的激發,貼身近戰是有獨到之處。
見識到了此地的財力和富庶的公主幕僚們,一部分是興奮表示這裡可以重整兵馬,而另一部分則憂愁,要從此地太守手裡奪取穹地,需要好好計議。
她抬起手,手掌中的金屬被微微捏緊,心裡想的是:“必定要為我所用。”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