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個文明,需要站在曆史學角度,回顧其發展中,各個階層的情況。
幽暗位麵應許星人的所有戰爭,都和長達數千年意識形態的混亂有關。
小到現在盧月星球的戰鬥,大到此時的星海衝突。
當意識形態發生了混亂,主導生命的思想開始二元對立,癡迷於選項中對錯。越來越脫離了“可能性”。
但是回顧五千年前,一切還不是這樣子。
那時隨著空間折躍點技術越來越成熟,星際帝國成立。該帝國的目的,是在應許星毀滅前完成星空探索。在這個理念下,人類在每年都派出了百萬級數的宇宙飛船。
當時的應許星人,是“前進,探索,不惜一切代價地進步!”
哪怕最初期的飛船體長也在一百公裡以上,維持小型生態係統,艱難地跋涉。其內部政治領袖還必須要得維持穩定,否則狹小的空間內,人類社會會出現逆文明化的現象。
當然,任何光輝的口號都有脫離實際,被狹隘地曲解,最後轉向傲慢。
大量的星際飛船社會在當時就出現了嚴重問題。
人類這種生物所組成的社會,是在動態中保持平衡,一旦陷入狹小靜態環境中,開始偏向於一方優勢,那麼就會日拱一卒地偏向於一種極端。
所以在深空宇航路途後,誕生‘頂層’人類,在“不惜一切的代價”地規劃前進時,往往是“不惜彆人的代價”,然後珍惜“自己的代價”。而在下方的階層一開始“甘願前進”,那麼徹底就是變成“應該專門承受前進代價”的對象。
傲慢自大是要付出代價的,隨著來自各個星空派係的人類繼續完成、完善折躍科技。
先後鎖定了十八個黑洞,以及六十五顆超藍色大恒星,當這些大型星域被建設成功後。
應許星發源的人類文明確保了母星黑洞毀滅後,人類文明仍然能存續。
當外部憂患解決後,曾經“不惜一切代價”的共識就消失了,並且,還得好好算一算曾經“哪些代價的付出是應該的,哪些是不應該的。”
星海獨立戰爭爆發,星際帝國崩潰了。
但是隨著對抗一方倒塌,並不代表問題消失了。問題才剛剛開始。
從應許星大黑洞湧出來的那無數艘飛船有著相同開始,卻有著不同的結果!
一些飛船由於運氣好,已經找到了穩定的恒星構建家園,例如久藍星這一類的居住地。
而有的飛船運氣不好,選中了一個行星匱乏的區域,隻能稍作采集,建立好傳送基站後,又要朝著深空進發,例如紋鐵行省。
探索星球,就像遊戲抽獎,有的飛船就是臉黑,而有的飛船則是一發入魂!
這就宛如古工業時代,同樣是打天下,為偉大明天奮鬥的同誌們,階段性革新成功後,各自後人的發展中機遇不同。
留在首善之地的人員,幾代之後,在首善之地家裡有幾套房子,在後代結婚時候,都能得到女孩的大量青睞。而一腔熱情去邊遠區域繼續奮鬥紮根的青年,隻有一開始報紙讚賞,後來呢,幾代人之後,變成了‘待富裕’,領低保都得跑幾十趟,才能在辦事人喝茶中,最終被可憐,才辦下來。
…衛鏗:奉獻歸奉獻,刁歸刁,隻奉獻不鬥爭,曆史大輪下,等於白乾…
幽暗位麵,星海中心和邊遠區域的各種衝突,在今天仍然在爆發。
隻不過自覺‘中心’的,不再是當年應許星大黑洞一個,而是包括久藍星在內的十餘個超級大型中心。
從中心出發的飛船之間的“城鄉差彆”在幾千年來一直擴大,擴大,再擴大。
星海文明內,也曾經就‘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進行嚴苛的討論。
推翻星海帝國後的那幫人中的兩派人糾結:中心化後必然會讓邊緣犧牲,但是能讓人類加速朝著“星能種族”進化,也就是高品級暗能模式。去中心化,現在星海不斷地在爭霸戰爭,去中心化就等於死。
而這兩千年來有這麼一個大事件!讓中心化和非中心化的爭論結束了。在那個事件後,大家不追求這個‘中’和‘非中’的答案,而是開始為各自中心而戰。矛盾從“階層”,轉為地域。
在兩千四百年前,由於造物大黑洞區域被非中心派係成功探索,周圍六百光年內貧瘠恒星的非酋們突然翻身了!開始了第三懸臂上漫長爭鬥。
鬥爭性質變成了“新中心”和“舊中心”的衝突,且持續至今。
當時的非中心派,在造物黑洞區發現,這個黑洞非常非常奇特。首先,這是孤懸在宇宙空間中,處於銀河非懸臂的位置。周圍沒有任何恒星,連星雲都沒有。
這就導致了憑當時非中心派的探索飛船,這顆黑洞壓根就發現不了。結果聯邦在周圍最近的大行星,派出的大量飛船一股腦地撞了進去。
再者就是這顆黑洞,質量是十五個標準太陽恒星的規模,但是造成的視界區域,卻是這個級彆黑洞的六百五十倍。這就導致這顆黑洞,是虛胖。
第三,就是這個黑洞非常平滑,沒有引力濤動。
如果拿自然黃金比喻的話,其他自然黑洞就如同鑲嵌各種伴生礦的狗頭金,很粗糙。
而這個就如同一塊光滑的鏡子!到目前為止,仍然無法推斷這是如何形成的。
應許人類在猜測,這個黑洞是不是某些超古代幾千萬年前超級文明)的遺跡。
…該遺跡至今,仍然有一些功能…
而其高度平滑的後果,就是幾十萬艘飛船落入其中,一直是平緩地旋轉滑落,沒有被濤動給撕碎。並且出現了奇特的物理現象。
那就是‘物質層疊’現象,飛船上所有物質質量都在緩緩地增加。
一個標準體積的鐵塊,會出現了兩倍的原子。這兩倍的原子,可以重疊在一起,但空間上仍然保持疊加。經過漫長的半衰期,這種交疊會自然展開,也可能在能量作用下暫時展開。
舉個例子:一柄飛劍可以展開出數十米長的劍光。
交疊程度較低的物質,在經過鍛打這類擠壓過程中,物質和物質會繼續交疊。也就是一把大劍的材料,能夠鍛打成為一把小小匕首。甚至更加誇張,可以變成一根針頭。
當然,在特殊能量供應下,這種疊加會展開,快速恢複成常態。
不僅僅是金屬可以精煉,在這裡的人類,體內有機物也能精煉。經過特殊的鍛煉和進食,軀體內也能有著幾十倍的物質。以至於——人仙可以一頓食一象,數月無需進食物的場景。
這裡的時間,相對於外界也變成了幾十倍、上百倍的綿長。以至於,這裡的人類社會有了足夠長的時間發展。
應許星的母係社會,在造物大黑洞影響範圍中開始終結。
…造物大黑洞作為新中心崛起,有著漫長苦難史…
如果在當代星海的氛圍,如果有一艘飛船陷入這樣未知的危險境地。按照中心那幫老爺們這尿性,可能會標注為危險區就不管了。
但是在兩千年前,星海聯盟大義尚在。而且,這是幾十萬艘飛船。所以多組救援飛船前仆後繼抵達邊緣搜索,把自己搭了進去。
把先後十五名七級暗能者陷進去後,最終人類的八級暗能者明樂·清鴻江,帶著探索艦隊,準確地停在臨界區域外,然後通過了非常困難的投放,終於打開這個黑洞的渠道。
自此,這個區域是唯一臨近異位麵規則,被打開的區域。
【注:該黑洞區域內物質疊性物理現象,無法在現在幽暗位麵常態宇宙中顯現,屬於特殊區域物理現象,類似於空扭位麵。隻是空扭位麵是徹底失陷,再也沒和幽暗位麵聯係上了,而造物大黑洞內部,則是幽暗位麵的英雄們是以自身為繩構成了鏈接。然世上的英雄永遠不夠用,整個幽暗位麵僅此一例】
故事就這麼完了麼嗎?
不,沒有,對星海才開始。暗能網道路,開始在這個看起來非自然的黑洞中架設。黑洞內能夠增加質量的效應,傳導到了周邊的星門節點。
當那些狹小、沒有‘大循環’的銀河懸臂邊緣的世界,得到了這股“嬗變”,發展的前途就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