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曆182年4月,衛鏗解決了整個北美大陸。
182年5月3日。進入中美洲,並且與南美洲塔林巢主接觸,這是最接近於蟲群的狀態。
183年4月,巢主核心巢穴隕落於核爆,被標準獸中的“卡比獸”啃噬殆儘。
衛鏗是多線出擊,進入拉美大陸是水陸並進的。
181年7月8日。打通大西洋的過程中,與加勒比海起源的大西洋暖流的魔鬼馬尾接觸,這是一大片的海上藻類。
182年2月7日。衛鏗調動歐陸方麵人道頻段下的“有機潮水”,還強啟動了“碳基免疫”。根係紮入了深海的魔鬼藻被菌類全部吞噬後,轉化為類似脊索類、紮根大西洋的新群落。這個群落隨後七個月內被免疫係統消滅。
182年5月7日。衛鏗進入南美洲中部高原,在這個過程中與世界之樹遭遇,這個超級巨木是當年第一代全球放射基因的霸主。
183年10月4日。衛鏗在核手術消滅最巨大的幾個節點後,調動了大蘿卜的子種播撒在該區域。殘存的巨木群被大量“蘑菇”分解,而大量‘蘑菇’又變成了各種“動態生物”循環往複,最終頂不過標準獸。
將新大陸目光轉到舊大陸!衛鏗集群在解決地中海死鹽王後,立刻向南。
182年10月2號。衛鏗在北非沙漠中與“太陽甲蟲”生物潮遭遇,這是一種在沙土中打下了無數深度百米坑道的甲蟲生物。這些坑道和地下水相連,在日光照射下輪流爬出來光合作用。
183年4月,太陽甲蟲被闖入的“穿山鼠”“穿山王”標準獸群捕食殆儘。吃完了所有沙漠甲蟲後,犰狳總數量達到了二十七億隻,除了少數保持了基因穩定後,剩下的在生命場的作用下轉化為四種貓科動物,和八種鳥類南下。
182年11月6號。衛鏗在剛果河流域盆地,與“始祖獸”群遭遇,該群落有著大量形態各異的哺乳類妖獸,卻都吸收了該地區靈長類的特征。巨大的半直立骨架上,其他配置雜牌得不能再雜牌。
有多個頭顱,多出來的頭顱可以長到肩膀上,亦或是背部上。胳臂也不一定是長臂,也可能是大象鼻的觸手。
這些怪異的巨猴存在著“相互戰爭”以及“同類相食”等人類的劣根性。
這樣的相互戰鬥,能夠讓它們中勝利者獲得體型和力量優勢。其最巨大個體體型超過了五十米,擁有著三對臂膀,是名副其實的金剛怪獸。衛鏗通過調節頻段,放射出讓該地區的所有同類靈長類產生敵意的挑釁信息。
衛鏗:人類與靈長類一直有著更為基礎的溝通,例如你見到大猩猩,盯著他擂個胸,就能明確地表達出pk的意思。
衛鏗“成功”與這些靈長類進行交流,它們答應了與衛鏗進行死鬥。
183年3月,在機甲和空中轟炸下,這裡所有大型個體被消除,最後在生態替換中全部滅絕。
……
就這樣,從181年開始到184年,從東亜到北美和南美是一條線,沿著絲路到歐洲、非洲是第二條線。
衛鏗遠征第40個月。兩年的時間內,衛鏗撞擊了全球的大大小小三十七個星宿種類遠超一百年前人類城邦統計的二十七個),給予了永久性滅絕。
潘多拉時代永久性滅絕的定義,就是中央核心棲息地被破壞,主體生命族群被消滅,被其他生態圈的物種生物取代,無法記錄儲存主基因群,故在碳基循環中再無決定力。
地球上幾乎所有有機物都來自太陽能推動的碳循環,當全部替換上了人類碳基塔控製的植被後,該地區也就無法崛起統一基因群落的的超級生命。
當然,有的生物群落沒有明確的棲息地,存在得相當隱蔽。
例如非洲南部血宿蟲!這貨是在各種生物體內躲藏著。原來的核心生態區在大裂穀區域,但隨後順著河流遍布了整個非洲,甚至是一度感染了衛鏗集群。
衛鏗沒有進入高氧化狀態前,甚至還不知道這種寄生蟲式群落存在,但是稍微一檢查,好家夥,這東西取代了白細胞和自己共生了。
這種血吸蟲在大部分時候是無害的,但是每年在春夏之交時會燃燒宿主的生命能量進行繁殖,也就是讓被寄生者進入了“姨媽期”狀態。會昏昏欲睡,情緒暴躁。
當衛鏗將整個非洲大陸削弱後,大量族群在板塊上自由遷徙,大規模交換生物基因。標準獸中出現了不少“燃血”現象,衛老爺這才意識到這家夥得滅掉。於是乎反手用碳基頻段,開始定期驅蟲。
……
在橫掃這一切的過程中,衛鏗一直沒有忘記尋找上一代文明留下來的種子。
澳洲,衛鏗在這裡遇到了探索全球過程中,最後一批人類幸存者營地。
而這個接觸時間在183年5月份。此時全球各大一等一的強勢使徒,已經全部被衛鏗收拾掉了,殘存的二流使徒也已經是秋後的螞蚱,
而澳洲是一片孤單的大陸,其異類輻射還是那麼旺盛,與周邊格格不入。其東海岸線上曾經的人類城市依舊是狂魔亂舞,各種如同帆布的“植物”從大廈中花枝招展地展開,遠遠地望去一片幻彩。
衛鏗遲登陸澳陸的原因,是要優先解決大堡礁方向的淺海生命群落,防止其破壞自己的補給鏈條——為了打通這一塊交通線,衛鏗不惜對這個非使級彆的生命群落動用了“免疫打擊。”
衛鏗和南洋統伐區的士兵們登上了大陸。
登陸了三個師,兩萬三千人其中三千人是南洋青年乾部用來交流的)。
作為完全機械化部隊,每個人至少三套殖裝裝甲且一人四輛戰車的豪華配置下,對這裡的生物巨獸以及人類,都是前所未有的鋼鐵洪流。
此時,衛鏗軍事編製已經朝著神州位麵情況靠攏了。大量機械武裝殖裝後開始可以無人操作,所以進行了半無人化配置。也就是低風險的戰鬥有人,高風險突擊作戰中,調好程序,鏈接通訊直接無人衝鋒。
每一輛戰鬥車輛由於內部殖裝的頻段和衛鏗集群相連,神經信息網越來越完善,可以如臂使指。
此次進入澳洲,衛鏗是又一次帶著統伐區的青年們。為了應付突發情況,衛鏗申請了七十四枚戰術核彈頭當量在一千噸到兩千噸左右)作為保險。
假定在澳洲遭遇戰術上的意外,不得不撤離,就要用上核彈來掩護。
正常情況下,衛鏗在全球的戰鬥中,都是習慣用烷烴類雲爆武器。這個便宜,有效,並且隨著生化電站等一係列設施建造完畢,幾乎是無限量的。隻要空軍運力足夠,清理效果比核武好。
衛鏗登陸後,直接朝著中部沙漠地區穿越。——因為衛星中發現當下這次雨季結束後,一股生物潮水正在形成,正在朝著沙漠中人類居住地進行圍攻。這時候給予援助,有助於後期文明接觸。
潘多拉曆183年,這個時間對於澳州幸存者居民們來說,是火炬曆啟示曆1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