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貿易?”
“穩固政治?”
“消除內患?”
劉三吾通篇閱讀下來,對於文章中那些自己看不懂的生澀詞彙有了理解。
不由得大呼痛快。
朱燁的策論之中,雖然通篇很多字眼,劉三吾都雲裡霧裡,但是仔細看了後麵的解釋之後,也頓時了然了朱燁的想法。
條條分明,將開放海禁的弊端和優勢都羅列了出來。
就連劉三吾都不得不讚歎這篇策論的優秀可取。
被劉三吾的讚歎吸引了注意,此時翰林院之中的審批學士都圍了上來。
“劉大人這是看到了什麼了不得的策論,竟然讓大人這般忘形。”
眾人走到劉三吾的身邊,湊著一起看了起來。
“朱燁?可是那個宴會上一鳴驚人的才子?”
幾人看到試卷上的注名,不由開口問道。
見劉三吾點頭,大家才細細看去。
“文筆確實不錯,但是實用價值不高。海禁豈是說解封就解封的。”
“哪怕是優勢再多,也不能忘記開放海禁帶來的缺點。”
“你們難道都忘了當初胡惟庸那個逆賊是怎麼利用海陸私通倭寇的?”
“胡惟庸的死狀,我可是曆曆在目。”
“若是真的重用此等言論,豈不是重蹈覆轍。”
“此人擅自揣測聖心,實在不可重用。”
方孝孺不敢苟同的說道,實在不能理解這種策論,怎麼會讓劉三吾誇讚。
“你怎麼就知道當今聖上沒有開放海禁的意思?”
“若是聖上無心,又怎會將此話
題當做試題,考驗學子策論!”
劉三吾不服氣的說道。
身後幾人還跟著頻頻點頭,明顯是讚同劉三吾的話。
“當今聖上不可能開放海禁的,就算是將此命題當做考驗,也不過是要讓莘莘學子自己體會到海禁的重要性。”
“並沒有解禁之意。”
方孝孺不甘示弱的回答道,身邊也有人附和稱是。
“這策論之中不是寫到了防備弊端之法。”
“隻要循序漸進,可也以刺激貿易往來。”
“在不動搖根基的基礎上,隻是瓷器,布帛,茶葉的出售,也無傷大雅,還能為大明創造一筆不菲的收入。”
“這是國之大事,怎麼就不能參考解禁了。”
劉三吾反駁道。
方孝孺見狀,仍是不讚同劉三吾的說法,據理力爭之下,兩人一時分不出誰勝誰輸,都不能說服對方。
一時間整個國子監之中,全是兩人的辯論之聲。
朱元璋在奉天殿之中便聽到蔣瓛告知說翰林院裡吵起來了。
不疑有他,朱元璋立馬站起身來,就朝著翰林院而去。
他心中隱約有些預測,這爭論的話題很可能就是他那個大孫兒的策論引發的。
畢竟朱燁那匪夷所思的先進想法,不是誰都可以接受理解的。
匆忙趕到翰林院,還沒進門,便聽見裡麵爭論不休的聲音。
“咳咳。”
朱元璋在門口猛咳了一聲。
聞聲的眾人看到皇上站到大門口,立馬紛紛跪了下來:“參見皇上。”
“何事竟然讓你們
這般麵紅耳赤,爭論不休。”
朱元璋麵上波瀾不驚,徑直走到院中,在主位上坐了下來。
“皇上,您看看這篇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