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就是我們最還原小說描述的一柄,但最後我們還是做了許多誇張的處理。”
他指著道具那一堆劍說道:“從這根鐵棍似的玄鐵重劍,到普通長劍,再到重劍,最後到這種誇張的大劍,我們都有過考量。
但最終我們一致覺得,這種大劍最最能體現玄鐵重劍的概念。”
陳碩和劉奕菲看著擺在麵前的幾種劍,第一柄是個如同扁平的圓棍,一頭磨成圓成尖,一頭稍細作柄。
按照描述,這把劍是最符合玄鐵劍的,但也是最不起眼的。
第二柄、第三柄都是普通的長劍模式,隻不過一個像是普通的鐵片劍,一個則像是青銅劍樣式的。
第四、五柄跟古版有些相似,但各有特色。
最後三柄都是誇張的大劍造型。
順著看下來,果然是誇張的大劍更具有衝擊力。
張繼忠解釋道:“拍電視不是寫小說,看電視也不是看小說。
小說可以用文字勾起讀者的想象,讓大家對一個寶物產生很厲害的認知,但他們並不需要知道這個寶物具體是什麼樣的。
而想要把文字轉換成影視,就必須要寫實,有具體的東西。
為什麼說骨龍的劇很難改編成影視劇?因為他的文字太重意境了。
比如說,他的劍是冷的;
他的刀也是冷的;
他的心是冷的;
他的血是冷的……
嘿,這孫子凍上了。
你說這怎麼拍?金雍的小說比骨龍的好拍,但同樣也有難題,很多東西想要從文字中具現出來,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
按照小說的描述,這才是玄鐵重劍的樣子。”
他指了指第一柄鐵棍說道:“但觀眾們看到楊過拿著這玩意,不覺得丟份嗎?
大名鼎鼎的玄鐵重劍就是這麼個燒火棍?要是所有的觀眾都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就算陳碩你演技再好,又有什麼用?
拍戲,不是光看演員演技的,是多個部分的共同合作。
沒有造型師,你這樣子去演楊過,演技再好、人緣再好也得被人噴。
沒有道具師,你拿著個樹枝當劍,也沒人信啊?其實我們之前做過一個調查,詢問大家心目中的玄鐵重劍是什麼樣子的。
結果就連金雍的書迷都有好幾個版本,更彆說那些壓根沒看過小說,沒看過之前版本《神雕》的了。
那樣的話,我們硬要去追求符合原著有什麼用?
這樣的大劍,一個從沒看過電視的普通農民都會下意識的覺得厲害。
完全不用費口舌的進行大量鋪墊的那種。”
劉奕菲道:“可是,書迷們……”
張繼忠哈哈一笑道:“奕菲啊,你說的這些書迷有多少?全國的觀眾又有多少?做影視的,可不能隻考慮少數的書迷,更多的是要考慮那些並不了解的觀眾。
我們這部劇,可不是做給書迷們自嗨的。
再說了,陳碩的楊過還斷的是右臂呢,這一點又有哪個版本做到了?
斷了右臂,用左手舉著這麼大的玄鐵重劍,那種震撼感,絕對能夠讓所有的觀眾銘記在心!”
聽了幾人的一番話,陳碩和劉奕菲兩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說的有道理。
陳碩再次拿起了一柄大劍,來到空闊的地方舞了兩下。
那碩大的體型,在他強悍的體魄、力道加持下,劈出嗚嗚的破空聲。
讓張繼忠、劉奕菲等人不由自主的就往後退了兩步。
哪怕陳碩離他們已經夠遠的了。
馬忠駿和錢彙兩人看了欣喜的說道:“就是這樣,麵對這樣的威勢,試想誰看了能不驚歎!拿著這柄劍的楊過,大敗金輪法王、威震全真教、力壓裘千仞、橫掃蒙古群雄,絕對能夠讓人心服口服。
觀眾們看了這樣的場景,哪裡還有心思去考慮這劍合不合理?
還不都得在全身心的沉浸在高潮裡?”
陳碩用這劍使了兩招劍法,將其拄在地上說道:“這種大劍的樣式可以,不過劍得重做。
整體的重量可以稍稍加重一些,五斤以內都可以。
重心調整一下,要在劍身的四分之一處。”
陳碩在劍身上指了指具體的位置,又道:“這把劍的重心太靠前了,使起來費手腕。
還有劍身,不要這種規整的樣式,用那種亂錘砸出來的,一個坑一個坑的模樣,依著古時候的那種鍛造水平,不可能打得出這麼規整的大劍的。
劍刃的部分可以稍稍平整一下,劍柄處用厚厚的布纏上,整體往粗獷裡整。”
錢彙想了想陳碩描述的樣子,點點頭道:“我明白了,我這就讓人按照你說的樣式做一柄看看效果。”
決定了大劍的樣式,新的道具需要重做,接下來兩人開始試妝發。
陳碩看了看楊過的服裝,大致上有十來套。
從小楊過在嘉興當乞兒時的,到桃花島時期,再到全真教的道士服、古墓派小龍女給他做的衣服。
下山後的俠士裝,大勝關英雄宴的裝扮,斷臂後的裝扮,跟小龍女在古墓洞房花燭時的裝扮。
十六年後初出場,再到後來大戰金輪法王,華山論劍稱五絕時的裝扮。
每一個時期都各有不同。
劉奕菲的也是如此,不過相比於楊過的服裝各有特色,小龍女的服裝大多都是白色的,少部分是青色、黑色、粉色的。
開始試裝後,陳碩對於服裝倒是沒什麼意見,但對於張繼忠和造型師讓他一直保持披頭散發的形象,有些意見。
“我感覺,發型應該也是能夠體現人物的總要一環,每個時期的發型都應該隨著他的處境不同而不同。
就好比,道教自有其規矩,在全真教期間,必然要梳道髻。
而在古墓派的時候,有小龍女在,照顧著他的一切,也不可能讓他披頭散發的。
再一個,十六年後楊過再次出場的時候,分明是青冠黃衫的打扮。
可以顯得潦草,但不能沒有。”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