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橫聽了,馬上想到從前讀書時的那些理科知識,還有初中時的簡單物理,化學,地理,生物以及數學等知識,不如自己說,請人編寫出來,讓這些工匠還有工匠的孩子們學習。
顧橫隨即把這個想法講給薄玨聽,薄玨很支持,但他隨後提出:“隻是有一點,這些工匠來自各地,口音都不儘相同,在請人教他們時,他們也不一定能聽懂教書先生的口音,有些字可能就又有歧義了!我在教工匠時,就也遇到了這些問題。還因此浪費了不少時間。”
“要不,我先教你們所有人拚音吧!有了拚音,每一個字都有這樣就不會出現這種類似問題了!”顧橫道。
“小顧,你說的拚音是傳教士金尼閣所說的注音嗎?”薄玨道。
“是給我們大明的文字統一注音,傳教士金尼閣又是誰?”顧橫道。
“他是一位從西洋來的傳教士,天啟六年,他在王徵的協助下,完成中文書《西儒耳目資》三卷。《西儒耳目資》的目的,據他自述,為了使中國人能在三天內通曉西方文字體係。”薄玨道。
“薄大哥,你現在有那本書嗎?”顧橫第一次聽到在大明竟然有這樣的書,很是好奇,想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
“有,我去找過來給你看一下。”薄玨說完就去找書了。
待薄玨找到書給顧橫看了後,顧橫覺得這個傳教士金尼閣不簡單啊!他把利瑪竇等人的羅馬字注音方案加以修改補充,竟然寫成了一部完整的羅馬字注音專書《西儒耳目資》。
這全書共分為三編:
第一編《譯引首譜》是總論,第二編《列音韻譜》是從拚音查漢字,第三編《列邊正譜》是從漢字查拚音。
但金尼閣的羅馬字注音方案竟然隻用了二十五個字母五個元音字母,二十個輔音字母)和五個表示聲調的符號,就可以拚出當時“官話”的全部音節。
當顧橫正在看這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時,顧炎武不知何時找來了,他一來便道:“薄玨,可算找到你了,我正準備……”
而當顧炎武看到顧橫也在這裡,便停了下來,走到顧橫身邊,發現她在看《西儒耳目資》這本書,便道:“橫波,這本書早就引起了密之兄極大的注意和興趣。他還從中受到啟發,產生了我大明文字可以拚音化的設想哦。”
“竟然還有這事,那方大哥是不是很擅長這個音韻方麵的事?”顧橫抬頭問道。
“那是自然,方以智青年時代曾注《爾雅》,成書三卷,又撰《等韻聲原》,在此兩書的基礎上,萌生了撰著《通雅》的最初想法。就在去年,也就是崇禎十二年前後,曆經三年撰成了《通雅》初稿。他自己還為此寫了一首詩,其中“幸以三冬力,抄成五雅箋”就說的三年才完成初稿的事。”
“顧大哥,你對於方大哥的事怎麼這麼熟悉?”顧橫忍不住問道。
“那得感謝你啊!是你讓我和他因為“興天下”的事走得更加緊密,也更加了解了彼此學識和人品,所以我才那麼了解密之兄啊!”顧炎武笑道。
“好吧,顧大哥,你能又得一好朋友,我為你高興!”顧橫道。
“謝謝,對了,密之兄在所著《通雅》中說過,“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事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你或許在拚音這方麵可以寫信讓他幫忙。”顧炎武又道。
“顧大哥你說的沒錯,要不我來說有關拚音方麵的內容,你來代筆,寫給方大哥,讓他按照我說的內容結合現在的官方話把大明文字徹底拚音化吧。”顧橫道。
“橫波,你這麼厲害,這方麵說來就可以來?”顧炎武大驚道。
“那是自然,你且筆墨紙硯伺候吧!”顧橫不無得意又有些開玩笑地道。
“好,請稍候。”說完顧炎武就出去了。
一會兒後,顧炎武又回來了。
“我已經等著了,請!”顧炎武十分配合地準備了紙墨筆硯,拿著筆請顧橫說。
於是顧橫道:“那我先從韻母表開始講起,有單韻母、複韻母、前鼻韻母、後鼻韻母、整體認讀音節這些。”
顧橫說完在紙上先用毛筆寫了韻母表,又分彆舉了一些字的例子,比如用“阿”、“衣”、“烏”、“迂”等字說明什麼是單韻母,用“哀”、“誒”、“危”、“奧”等字舉例說明什麼是複韻母等,薄玨和顧炎武都認真學習了,然後弄懂了後,顧炎武開始書寫具體內容。
見顧炎武他們弄懂了韻母表,顧橫又開始跟他們講什麼是聲母表,顧炎武他們弄懂後顧橫開始講聲調符號,隻講第一聲是陰平,第二聲是陽平,第三聲是上聲,第四聲是去聲。
隻是顧炎武聽完聲調符號的內容後問道:“橫波,這個聲調符號為何隻要四個,而不像《西儒耳目資》裡需要五個符號才能拚出當時“官話”的全部音節?”
“呃,這個是因為我弄了二十六個字母出來,你發現了嗎?還有,我這是初步設計,到時候還要方大哥結合現在的京城“官話”具體修改呢!”顧橫道。
顧橫這樣做當然是因為自己本身就熟悉現代的拚音,所以自然用的現代拚音,隻是顧橫也知道,現在大明官話和自己後世的普通話可能還是略有不同,所以需要熟悉大明官話又懂音韻,又懂西洋學的方以智根據自己說的拚音係統去進行修改,然後適應現在大明的官話,從而統一語音,解決口音問題!
“那好吧,橫波,還有什麼要教的?”顧炎武問道。
“有,我們還有隔音符號和音節表要來講一下。”顧橫答道。
隨即顧橫又一邊說一邊在紙上寫,將什麼是隔音符號和音節表詳細地講清楚了!
最後,顧橫指著紙上的一個字母“v”道:“這個字母隻用來拚寫外來語、非我漢人的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