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先生也是一代人才,雖不及孔明般出色,但也不能這樣說他的。”劉備是敬才之人,對孔明的朋友一視同仁。
張飛聽了,低頭無語。回新野後,劉備當即派人到隆中暫住,每日打探孔明消息。
四天後,士兵回報說孔明回來了。劉備大喜,立即吩咐備馬備禮,再往隆中。
張飛一聽又不高興了,說:“大哥這又何苦呢!想要那個村夫,我去隆中把他扛來不就得了?非得大哥親自出馬,真是的!”
劉備說:“三弟有所不知。求賢者必須誠心誠意,親自登門拜訪,聖賢才會動心,知道你重視他;若是把他扛來,隻會適得其反。”
張飛聽了,無話可說。於是,三人帶上禮物,再次來到隆中。
開門的又是那個小童,他不好意思地說:“大人又來晚一步了,孔明先生一個時辰前和他的好友出外遊玩去了,說後天才回來。”
“那你有沒提過我的造訪?”
“我說了,可先生不大理會。”
劉備一聽,頓時由希望的高峰跌入失望的深穀,歎道:“無緣哪!”
“大人莫灰心,你後天來他一定在家。對了,孔明先生之弟諸葛均在屋裡,大人想見他嗎?”
劉備想,反正都來了,乾脆見一麵算了,便隨小童走進廬內。
關羽和張飛站在屋外看馬。時值寒冬,他們雖身穿厚毛衣,可還是冷得直打顫。
屋內一人正坐在草席上念著:“獨坐涼亭對天吟,伴風雷,望斜雨,雲氣撲麵,但覺涼意飄上心,冷,冷,冷……”
“確實冷得心寒哪!”劉備冒了一句。
那人回過頭來。劉備施禮道:“在下新野縣令劉備,見過先生。”
諸葛均忙起身回禮:“劉皇叔突然光臨寒舍,在下有失遠迎!”
“先生言重。不知先生剛才所念何詩?”
“此詩名為《風雨亭》,乃春秋詩人容國平所作,詩中描繪了一位官場落魄者的淒涼心態,雖然文筆平平,但寫得很現實,意境深遠,令人讀後有一種莫名的悲涼感。”
劉備歎了口氣,說:“我此刻的心情,正如那個落魄者啊!”
“皇叔想必為幾番碰不著家兄孔明而發愁吧?”
“正是。一日未見孔明,我就一日不安心!”
“皇叔莫急,他說後天便回來,皇叔可後天來找他。”
“就怕到時又來晚一步呢!”劉備唉聲歎氣。的確,以當今的通訊方式來看,下次也未必能確保趕上。
“不會,我二哥以前外出從不提歸期,但這次提了,表明他在暗示皇叔,後天他會在家等候。”
劉備一聽大喜:“若真如此,大漢就有救了!”
“皇叔如此憂國憂民,一定會有所回報的。”
“謝謝。先生乃孔明之弟,想必也是才學滿腹之人,可否隨某一同回新野治政?”
諸葛均笑著搖了搖頭,說:“皇叔有所不知。在我們三兄弟中,最不想從政的人就是我。我大哥諸葛瑾早年到江東從事吳主孫權去了,剩下我與二哥在這裡過著閒日子。二哥表麵上向往自由,但其內心深處卻隱藏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很希望有一天能投靠一名英主,與他一同打天下。作為一名大漢子民,他也非常關心漢朝的興衰。看到曹操欺君壓民,他也痛心疾首,隻恨未能遇上像皇叔一樣的明主。憑我倆多年的兄弟關係,我可以肯定,隻要皇叔誠心誠意請他,他一定會義不容辭的。”
劉備想起了那天農夫唱的歌,現在又聽到諸葛均的這番話,頓時信心大增,謝道:“先生的一番話大大鼓舞了劉某。請放心,我以一個大漢忠臣的名義發誓,一定早日把令兄請出山來!”
他借來紙筆,寫下一書,述說大漢之衰落,傾訴自己求賢若渴的衷情,懇請孔明出山相助,言語懇切,催人淚下。
劉備把信交給諸葛均,說:“勞煩先生將此信轉交令兄,還望先生能替劉某多說幾句好話,劉某感激不儘!先告辭了!”
回去路上,張飛又不滿地說:“大哥上次來見不著孔明,卻撞上一個白麵書生,大談特談,讓我倆乾等;這次又和那個黃毛小子耗了半天,叫我倆在外麵喝西北風!我說大哥你不能隻顧彆人,也要替我們著想一下呀!”
劉備道了個歉,說:“我確實忽略了你們,真對不起;但也請你們體諒一下我的心情。自從徐庶走後,我的內心就如無底黑洞一般,無儘空虛。一天不見孔明,我就一天吃不下飯!”
關羽、張飛聽了,低頭不語。
…………
襄陽城香水河,一葉扁舟。船頭站著船夫,船尾坐著兩人。
崔州平:“孔明,你知道前幾天那位大名鼎鼎的劉皇叔來找你了嗎?”
孔明:“我知道,小德告訴我了。”
崔州平:“你不是一直想投靠一名英主嗎?現在送上門來了。”
孔明:“錯,我最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問世事,無憂無慮。”
崔州平:“彆裝了,我知道你一早就有投靠他的意向了。”
孔明:“果然是多年老友,瞞不過你。其實老師也叫我這樣做,我現在是欲避無門啊!看來以後沒多少機會陪你遊山玩水了。”
崔州平:“沒關係,你忙政事去吧,我還有廣元他們呢。”
孔明:“你這家夥,說話從不含蓄。”
二人有說有笑地順河而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