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荀攸說:“事到如今,我方可能要被迫作出一些妥協了。丞相可速寫書一封,遣使送往東吳,請孫權與我軍合作,共擒劉備,事後雙方平分荊州之地,永結盟好。孫權是明智之人,一定會選擇與我方合作的;況且荊州也是東吳覬覦已久之地,劉表又剛去世,料對方絕不會放棄此等大好良機。”
“平分荊州老夫倒是沒意見,隻恐孔明先入為主,把孫權說服了。到時,孫劉聯合成統一戰線的話,對我大魏踏平南方領土將大為不利。”曹操憂慮重重。
“孫權手下的水師陣容強大,若真打起水戰來,我軍還真不一定是對手。”曹仁實話實說。
“大家莫憂,孫權是不會輕易出兵的。”徐庶開口了。
曹操問:“徐參軍有何高見?”
“東吳若出兵,越族人一定會乘虛而入,奪其基業的。”徐庶從內憂的角度去分析。
曹操也聽說過江東有一個自由民族叫越族,他們幾乎全部居住在山林中,俗稱“山越”。他們不服東吳統治,常有推翻東吳政權之心,故東吳時常有山越暴亂事件發生。孫權曾多次派兵鎮壓,上山剿匪,但他們機智靈活、行蹤詭秘,常常在山中布下陷阱,奇襲吳兵。孫權派出的軍隊要麼是有去無回,要麼是死傷慘重,搞得人心惶惶,已經無人敢上山了。孫權為此大傷腦筋。
聽徐庶一說,曹操這才想起山越之事,說:“先生言之有理,孫權在未鞏固後方之前,是不敢輕易出兵的。”
他當即立書一封,內言結盟平分荊州之事,遣使帶給孫權;同時遣流星馬趕到襄陽,命蔡瑁、張允儘領精銳水軍、陸軍來會合,與本部人馬一起,共同南下作戰。
蔡瑁、張允聞訊後,立即召集麾下所有精兵,共赴江陵。兩軍會合,水軍、陸軍共計八十三萬。
…………
卻說吳主孫權,字仲謀,年方二十六,年輕有為,現在柴桑縣理事。當聞曹操南征、劉琮獻州、曹軍現已屯兵江陵的消息後,急聚眾商議對策。
謀士張昭說:“曹操此番南下,必會以追擊劉備為名,趁機將我江南收歸旗下,其野心一覽無遺。”
參謀官魯肅說:“荊州乃連接中原、江東及西川的交通要塞,又是殷富之地,如今竟落入曹操之手,對我東吳形勢極為不利。如今劉表身死,請主公允許我以‘吊喪’為名,前往江夏向劉備打探消息。”
孫權答應了,遂交代了魯肅一番,派他齎禮前往江夏“吊喪”。
魯肅來到江夏,正遇劉備、孔明和劉琦三人在花園議事。
他表明來意,將帛禮交給劉琦,說:“令尊之事我深表遺憾,望公子及早節哀順變,以定軍心。”
劉琦收下帛禮,謝道:“多謝魯大人的一番好意和提醒,我會的。”
魯肅和劉備、孔明客套了一番後,問:“皇叔想必也知曹操百萬雄師下江南一事,未知曹軍數量大概有多少?”
孔明聽了這話,想:“孫堅孫權的先父)與劉表乃仇家,兩家豈有吊喪之禮?魯肅分明是打著‘吊喪’的幌子來探聽軍情的。”
他向劉備使了個眼色。劉備會意,說:“實不相瞞,劉某被曹軍一路追殺至此,隻顧逃亡,並不知對方虛實。”
魯肅表示懷疑:“皇叔得到孔明先生指引,兩次火燒曹軍,怎會不曉敵況?”
劉備笑了笑,說:“劉某確實不知,魯大人可問孔明,或許他清楚。”
魯肅便問孔明。孔明說:“其實我也不太清楚,隻知敵軍聲勢浩大,我軍目前隻有暫避其鋒,不能應戰。”
“那孔明先生日後有何打算?”
“還沒想好,暫且在此避一避吧。”
“打算避到什麼時候?”
孔明想了想,說:“過一段時間,我們會去投靠蒼梧太守吳臣。劉皇叔與他曾有過一段交情,他應該會收留我們的。”
魯肅不屑一顧地說:“吳臣乃泛泛之輩也,難以成大事;何況他現在自身難保,又怎敢收留你們?”
孔明反問道:“依魯大人之見,誰不是泛泛之輩?”
“吳國主君孫權,即我家主公。他虎踞江東六郡,兵精糧足,且禮賢下士,在江東一帶早已招攬了不少英雄好漢,先生何不考慮去求助他?”
孔明歎了口氣,說:“確曾想過,隻恨無人引見;況且孫將軍與劉皇叔並沒有太多交情,怎可能收留我軍?”
“令兄諸葛瑾不是在敝邦當長史嗎?若得其助,不愁大事不成。”
孔明眼睛一亮:“魯大人言之有理。家兄諸葛瑾在貴邦謀事已有數載,應該可以幫上忙。”
他將寫書遣人帶給兄長一事告之。魯肅憨笑道:“原來先生早有安排了,剛才還被先生套了話呢。”
“唉,時勢所迫,現今唯有與孫將軍合作一條路了。魯大人,有你的支持,我相信一定可以成功!”孔明用勁拍了拍魯肅的肩膀。
魯肅可以明顯感覺出此人眉宇間所散發出來的銳氣,既高興又不安。他想:“劉備軍與吳軍聯合,對東吳而言是好是壞呢?”
其實,他的顧忌並非沒有道理,畢竟孔明的智謀不下於江東任何一位謀士,在戰場上已不止一次地讓一直身處逆境的劉備軍扭轉戰局,雖然目前劉備軍仍處於劣勢,但至少可以說明,孔明以往所用的戰略都是成功的。至於劉備與軍民攜手共進之事,完全是劉備一意孤行的結果,與孔明並無太大關係,否則形勢也會有所不同。與劉備軍合作,東吳必然要動用大批軍力,這是否在孔明的計策之內?抗曹結束後,孔明將如何對待東吳?一方麵,他擔心對方過河拆橋;另一方麵,他甚至想,如果能招攬孔明為東吳效力就好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