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就先描述一下那艘船的狀態。”
探索未知從來都意味著風險,即便半神也不例外。
而一名真正的專業人士需要做的,並不是去奢求完全規避,而是讓每一份風險都冒得更有意義。
比如眼前來說,特殊的聯係與感應,明顯將幫助對這艘古老存在了解更多。
付前相信蘇糕也同樣有此想法,不願意浪費這一點。
“很特彆,一方麵確實是我們剛才探索過的那種結構,另一方麵從這個視角看過去,卻又處於某種奇怪的折疊狀態,內外上下混亂顛倒,方向失去意義。”
果然蘇糕的回應快速傳來,儘力描述著感受。
“比如雖然從裡麵打開通道對應到了這裡,但從這裡並不能反向回去,還要走之前的地下。
除了位置難以明確,還有一種很特彆的模糊,就像是時間層麵的不穩定,隻要錨定和牽扯放鬆一點,這艘船就會消失在曆史裡的感覺。”
對蘇糕同學來說,應該是很少一次性說這麼多話。
沒有簡單地用玄之又玄之類的說法,她儘量細化著那份詭異,描述得也堪稱形象。
至少對付前來說,已經是很能想象那種狀態。
“善咒院地下是個停靠的碼頭?”
下一刻他微微點頭。
“是的……空間和時間雙重意義上的碼頭。”
而僅僅幾秒鐘,蘇糕就肯定了這個比喻。
……
時空雙重意義上的碼頭嗎……有點兒好奇最初是怎麼發現這個奇跡的了。
有了蘇糕親身驗證的信息,付前深感某些猜測再獲支撐。
比如這樣一個東西為什麼會這麼巧地“埋”在善咒院地下。
對於奇跡的本質,前麵曾經猜測過,或許可以描述為“某某神明的故事”。
其所需要的最核心要素,就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過的神明,以及祂現在已經掛了,沒有辦法靈活收束自身權柄。
這幾乎都完美符合前麵關於方舟來曆的猜想。
同時鑒於方舟內部很有幾份曆史厚重的景象,與其說是一幫人利用奇跡,生造出了這樣一個複雜造物,付前更傾向於它原本就存在,隻是被召喚而來。
也就是說對於奇跡具體內容,付前認為是“某某神明製造的方舟停靠於此”,而不是“某某神明製造的方舟”。
彆忘了曾經跟阿凱教授交流過的,關於“奇跡生物”的定義,明顯存在狀態更穩定的它們,和奇跡之間的區彆和聯係又是什麼?
單個名詞和主謂賓短語。
這是付前覺得可能性最高的答案。
奇跡生物為“神的什麼”,奇跡為“神做了什麼”。
前者並非幾個祭品和咒語就能簡單鑄就,需要像“惑”一樣,以神性特質為基礎。
而方舟就隱隱給人這樣的觀感。
“還有嗎?”
思緒飛轉間,付前確認一句。
“暫時沒有更多了,除非讓聯係變得更深。”
蘇糕很快表示評估完畢。
“辛苦了,試試這樣會不會有幫助。”
搖搖頭,付前開啟了回歸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