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接下來平淡的宣告,卻是把決心體現得淋漓儘致。
很不錯。
麵對這樣一幕,付前心中也是讚歎一句——
以老獵人的身份假扮叛逆少女,自己這競爭對手也算是下了血本了。
而如果沒猜錯的話,自己此刻的生命,真正如風中殘燭。
……
沒錯,付前不是太相信眼前的人,真是兩名失蹤人員中的艾米麗。
雖然他並沒有見過。
不管是在裡世界還是表世界,不管是死的還是活的。
少女說的內容,聽上去還是比較合邏輯的。
兩個鬨彆扭的年輕人一起漫無目的遊蕩,並在發生爭執後分道揚鑣。
其中男孩倒黴撞上了瘋子,而另外一位放心不下,以年輕人的偏執開始搜尋同伴。
很順暢,甚至跟自己的一些發現也對得上——
扔掉的外套,逐漸解凍的屍體,而現實世界的地下通道裡,確實沒有丹尼斯的屍體。
至於伊文?後者屍體更新鮮,如果她離開得夠早,那個時候確實可能還沒在。
並且如果少女是從自己發現的那個出口出來的,也符合探頭兄給的信息,那就是隻見人進去沒見人離開。
甚至那個屋子裡,確實有一串窗邊眺望遠方的腳印。
一切似乎都對上了,但是……凡事就怕先入為主。
自己選擇醫院作為下一站,核心的動機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有可能認為自己會來”。
此行本就是來自投羅網的,所以遇到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排除精心設計的可能。
甚至剛才同意瑞秋留在原地,隻和緹娜同行到這裡,也是為了增加羅網顯現的概率。
相比之下,前者明顯更大概率已經失去裡世界的錨點,所以被自己選做世界切換檢測器。
但就像當時感歎的,人至察則無徒。
一直帶著檢測器,又怎麼能不知不覺走進裡世界呢?
沒錯,在付前的判斷裡,眼前有不小的概率跟藝術監獄時一樣,已經是位於那個擁有超凡元素的世界,就在和緹娜一起步入這個地方後。
而從之前的情況看,在那個位麵,自己的競爭對手似乎有變換樣貌的能力。
綜上所述,這同樣也是一個符合邏輯的可能。
就像“艾米麗”前麵的反問——離譜,但你能否定嗎?
……
兩個都難否定。
先入為主也要尊重事實,雖然付前有著自己的傾向,但也不會否認少女的反應很傳神,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去證偽。
同時有一點倒是很容易確定,那就是如果真的是競爭對手布下的羅網,那麼自己處境的危險程度,已經不是刀尖上跳舞可以形容了——付前選擇了接著奏樂接著舞。
一路扮演自己的角色,循循善誘,直到提出最後一個建議。
而可惜的是,少女艾米麗一路表現或許傳神,最後的選擇卻是暴露了些許。
哈克老爺子說過一句什麼話來著?越來越不理解現在的年輕人在想什麼。
看上去還是有道理的。
偏執,叛逆,躁動不安,自己的競爭對手很是用心地扮演了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
但這位“老獵人”或許到底是距離那個年紀太遠了,意識不到不管表麵上如何彆扭,互相傷害,但兩個能一起做出這種行為的年輕異性,核心驅動力永遠都是互相的好感。
自己那個讓可憐的丹尼斯冒更多風險的方案,真正的艾米麗大概率不會如此堅定執著。
或者叫成年人想象中的歇斯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