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勝濤接到林辰後,看到他疲憊不堪的樣子,心疼地說:“我安排個酒店,你先過去好好休息一下。”
林辰搖了搖頭,“徐鎮長,給我派個車,我現在要趕到省城,郭釗和趙蘭還在等我......”
徐勝濤看了看表,“這個時間......再說你的身體......”
徐勝濤的意思很明確,現在已經接近中午了,即便以最快速度趕到省城,也是下午,恐怕趕不上比賽了,更何況林辰的身體很虛弱,路途迢迢,怕撐不住。
“我沒事,”林辰堅持說:“臨走之前,我告訴郭釗和趙蘭,我一定會去參加比賽,我不能食言。”
“好!我給你叫一輛商務車,空間寬敞,你路上可以在車上好好休息一下。”說完,徐勝濤便準備打電話。
“徐鎮長!”一個胖乎乎的中年人跑了過來,“我是供電公司辦公室主任莫有財,郭總派我帶著商務車在此等候,說如果林主任要去省城,我們去送!”
“那好,莫主任,我把林辰交給你了!一定要安全快速送到!”
“徐鎮長,你就放心吧!我們派的是最好的司機!最好的車!”
這時王家村管區的群眾和礦工們也都湧了上來,林辰向大家揮揮手,說:“大家都回去吧!我還有急事,需要馬上趕到省城,不能和你們詳細說!”
王洪江老漢擠了過來,遞上兩個雞蛋說:“小林,你拿著路上吃,乾萬彆餓著......”
林辰心中一陣激動,他接過雞蛋放進口袋。
胡三也跑了上來,手裡舉著一根粗壯的火腿,“林辰,火腿你帶上,路上吃!”
林辰笑著向他擺擺手,“你放好了,我從省城回來,再去你那裡吃!”
薑俠也擠了過來,把一包點心塞給林辰,“林辰,我和礦工們等你很久了,你拿著,路上補充一下!”
林辰看著薑俠凍得鼻涕直流的樣子,心中一陣感動。
他接過點心,然後再向大家揮揮手,高聲說:“你們一定要聽書記和鎮長的指揮,早早回家,彆在這裡挨凍!”
莫有財把商務車中排座椅放倒,讓林辰上車躺著休息,他坐到副駕駛座上,對司機說:“用最快的速度趕到省城大酒店,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不要怕扣分!”
司機興奮地說:“請領導係好安全帶!”
司機踩下油門,發動機轟響,飛奔而去。
徐勝濤看著林辰所坐的車遠離了視野,心想:林辰總算是平安了。這次算是險中取勝,下次可不能這樣,回來以後,必須好好教訓教訓他。
轉過頭,又看到站在自己身後的王大強他們,個個都伸著脖子看著遠方。
徐勝濤向大家喊了一嗓子,“還看什麼!人都走了,大家都回去吧!”
王大強也趕緊喊起來,這時五個村的村乾部、還有林月義也都從角落裡鑽了出來,吆喝著讓大家回去。
群眾和礦工們都上了農用車,發動起車子,陸陸續續續往回返了。
此時,省城大酒店內,國家循環農業示範區北海省創意大賽正在激烈地進行當中。
寬闊的大廳裡,坐著近百號人,最前麵一排是七位評委,洪智慧坐在中間,葉鋒在他左邊。除省農科院的評委外,還有來自省發改委、省農業廳、省城大學的外聘評委。
此次比賽,采取的是一輪定勝負。全省16個市,共16支代表隊,48名選手參賽。他們通過抽簽的方式確定上場順序,每個代表隊依次介紹自己的創意目的,實現途徑,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正如林辰所預料的,由於競賽題目過於深奧,大部分選手沒有深刻領會競賽題目的含義,也未注意到競賽要求的結合北海省實際。他們的創意基本都是模仿的京大華光學院陳教授的基礎課案例:水田養魚,散養鴨子,魚肥稻田,鴨除害蟲。
評委席上,洪智慧閉著眼睛,微微搖頭,他對今天各隊的表現非常不滿意。
“評委們好!大家好,我們是東江市代表隊。國家提出,要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興工業化之路,就是要求我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和規範經濟社會活動,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開創新的發展模式......”
“鑒於以上指導思想,我們設計的參賽題目是:奶牛-麥草循環共生係統。”
“我們市地勢平坦,南部擁有良好的平原地帶。我們將在平原上種植黑麥草,圈養200頭奶牛,並安裝牛糞乾濕係統。奶牛排泄的糞便通過管網自動傳送到牛糞乾濕分離機,接著被分離成沼液和乾糞;我們用沼液灌溉黑麥草,隻需要一個月,黑麥草就能長到收割階段。黑麥草是牛喜歡吃的食物,一頭奶牛一天可以吃到十斤以上,占到奶食物量的20。用黑麥草代替其他雜草喂養奶牛,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產出的牛奶營養價值也大大增加。”
“經過測算,一個月的時間,我們飼料的200多頭牛可以產生牛糞20噸,經過乾濕分離後,每噸乾糞可以賣上400元,僅此一項可以收入8000元;利用沼液灌溉生長出來的黑麥草來喂牛,一噸草料費就可以節省500元,加上賣牛奶,每頭奶牛可收入3000元,加上其它收入,一年可達100多萬元。”
講解完畢後,評委依次亮分,接著下一組選手上台講解。
“我們是xx市代表隊,我們帶來的是稻田-食用蛙生態循環模式。”
“在稻田放養食用蛙,食用蛙與水稻共生,這種模式可以讓水稻種植更加綠色環保。食用蛙可起到滅蟲、除草、節肥、疏鬆土壤等作用,不但能改善農業麵源汙染現象,還能解決土壤肥力下降的問題。”
“同時,食用蛙還可以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讓‘水稻+’立體生態循環種養實現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畝產值大幅增長。我們計劃種植50畝蛙稻共生稻田,按每畝稻田生產400公斤優質生態稻,生產2000公斤食用蛙計算,每畝產值達10萬元,50畝可收入500萬元。”
【作者題外話】:今日四更,請把票票砸來吧。.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