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長舒了一口氣,他看了一眼白紙上密密麻麻的名詞和數字,全部加總起來一算,造出一台發動機,居然總共需要3.4個源點。
這個結果讓他腦門子直跳。
得學多少東西,才能換回來那麼多源點啊?
空氣動力學入門課程的潛力已經基本被榨乾了,更進一步,就隻能是那些更複雜的研究課題了。
看來還是得從材料學入手。
這是一個自己相對陌生的領域,理論上說,源點積累的速度也會更快。
想到這裡,陳念又看向了他之前根據陳果的安排整理好貼在牆上的課表。
正好第二天就有一門材料學的課,到時候就看看效果吧。
二十二號項目已經正式啟動,發動機項目也是箭在弦上,留給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陳念晃了晃腦袋,驅除掉紛亂的思緒,隨後,他打開係統,選中了f22的動力模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開始解析”的選項。
一瞬間,大量信息衝向他的腦中。
劇烈的疼痛如期而至,伴隨而來的,是對這台發動機的全新認知。
三級風扇、六級高壓壓氣機。
中介軸承、高壓轉子軸承。
雙層浮壁燃燒室、瓦塊薄板散熱、甚至包括矢量噴口......
一個又一個的細節呈現在他的腦海中,這一刻,那些困擾了航空人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難題全部得到了解答。
他還記得自己的前一世,在f119發動機的粗略結構圖獲準公開之後,因為一個“為什麼f119發動機存在高低壓導向器”的問題,一大批專家曾經吵得不可開交。
一部分人認為在使用ct對轉渦輪技術的前提下,整流用途的高低壓導向器根本沒有必要,也許隻是設計冗餘。
一部分則認為,導向器既然存在,就一定有作用,隻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這個爭執到最後也沒有結果,有人提議說直接找美國方麵的學者谘詢,畢竟這算不上什麼核心技術問題,又已經公開,如果是出於學術交流目的的話,也許有機會。
可是,基於學術的谘詢被人家一句話不,是一個單詞就頂了回來。
“hy?”
憑什麼?
對啊。
就算不是核心技術,可你不還是不知道嗎?
既然你不知道,那我為什麼要告訴你呢?
沒有人能指責美方做的不對,大家隻覺得憋屈。
後來,這個問題無疾而終,出於穩妥考慮,在s10、s10a的設計中,都使用了ct下的導向器。
可它到底有什麼用?!
當時真沒人知道。
而現在,這個問題在陳念這裡有了答案。
它的作用跟整流沒有任何關係。
它居然隻是一個結構支點!
之所以保留了它,隻是為了增加風扇框架的剛度。
而s10、s15所采用的可不是f119的扇葉一體成型技術,工藝不同,保留導向器,完全就沒有任何用處。
所以,其實這根本就是美國人給我們挖的一個坑!
陳念無奈地歎了口氣。
這樣的坑不知道還有多少。
但至少,有自己在,這樣的坑,華夏人不會再跳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