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大佬的疑問
df17,陳念印象中的國之利器之一。
如果說df15所謂“航母殺手”的名號是吹出來的,那df17就是名副其實。
畢竟,一枚將高超音速突防、末端變軌機動、以及錢學森彈道三種能力綜合在一起,並且精度在50米範圍之內的導彈,想要徹底擊沉一艘航母,實在是容易得不能再容易了。
不管你的盾艦多牛逼,我自有一套打法。
一發不夠就兩發,兩發不夠就三發。
隻需要極少的數量,就可以突破航母編隊防空係統的上限,使飽和攻擊不再需要真正“飽和”。
所以,花費一定的源點,加速df17的研發進程,絕對是正確的選擇。
原因很簡單,隻有一條:美國加速了對抗,那麼我們也不得不加速自己的非對稱反製措施。
不過,要怎麼讓這樣的策略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卻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回到自己的住處之後,陳念首先檢查了係統中對於df17的解析源點要求。
不出他所料,這項裝備的解析要求也不低,打包下來,總共需要3.2個源點。
雖然相對陳念現有的7.7個源點來說不算太多,但真這麼去花的話,也沒有必要。
思索了片刻,陳念回憶起了腦子裡關於df17的記憶。
按他對這款武器的了解,df17的核心技術有三個:
第一個,就是乘波體外形。
第二個是助推火箭中的超燃衝壓發動機。
第三個則是以彈頭的耐高溫材料、熱結構一體化設計、隔熱散熱材料為主要模塊的綜合耐熱係統。
其中前兩項都具有明確的解析標的,分彆解析的話,隻需要1.2個源點。
但第三個就有點麻煩了因為他根本不知道,df17所使用的耐高溫材料到底是什麼,也不知道其所需要達到的性能參數,更不知道在未知性能下,應該怎麼去做係統設計。
他隻能嘗試把各種關鍵詞都打包進係統中解析,可最終的結果卻不儘人意。
總共仍然需要1.6個源點,相比其df17整體解析便宜了一些,可也沒有便宜多少。
看到這個結果,陳念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要不,先找其他人商量商量?
但很快,他又反應過來:
現在df17還處於預研階段,自己都沒有的信息,國內更不可能有任何人有。
找專家是沒有用的,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說到底,不就是耐熱材料+結構設計+燒蝕散熱塗料的三板斧嗎?搞!先解決耐熱材料的問題,這玩意兒有之前的基礎在,估計最多一天的時間,就能找到方向。
如果涉及到新材料,就直接扔給係統。
結構設計這塊,最核心的無非就是一個燃料循環冷卻係統,同樣的,花一定時間去調試,找出合適的方向,再由係統接管具體的參數設計、方案設計就好。
至於燒蝕散熱塗層先用之前殲二十二的tbc塗層頂著,如果不夠用,再想辦法讓材研所那邊配合配合,跟自己一起去找新方向。
想到這裡,陳念的念頭瞬間通達了。
他拿起電話,撥通了一個已經慢慢熟悉的號碼。
“郭教授,您好,我是陳念。”
“是這樣的,我明天想要預約一下材研所的實驗室,您看您那邊能不能騰出空來,我過去一下。”
“對,有一些關於新材料的計劃,但目前為止還沒有想法,所以想先去實驗室看看.”
“好,明白了,到時候我給您電話”
電話那頭的人正是郭琦。
對於陳念的要求,他自然是滿口答應,這讓陳念也放下心來。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撲倒在床上,很快,就沉沉睡去.另一邊,陳果正忙著召集各路人馬,為df17項目做準備。
其中所涉及的最關鍵的角色,就是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也就是cat的朱學軍。
實際上,在今天之前,陳果幾乎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
因為,雖然航空航天總是不分家,但實際上,這兩個方向無論是在技術發展,還是在工作分工上都大有不同,工作人員相互之間接觸的機會很少。
直到陳念提起這個名字,他去內網查了資料後才發現,這個朱學軍,還真是個大佬。
她年僅30歲的時候就已經做過項目總師,99年時又擔任了某遠程彈道導彈項目總師。
現在項目仍在進行中,而她自己,也因此成了科學院院士的候選人之一。
之所以名聲不顯,還是因為她所從事的工作戰略意義過於重大,官方有意做了淡化和保密處理。
要不是陳念叫出她的名字,估計自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還是不會知道有這個人的。
因為,拋開自己在星火小組的職位的話,自己的級彆,跟人家差著十萬八千裡。
哪怕是想要高攀,都找不到梯子的那種。
——但問題來了,陳念是怎麼知道的呢?
陳果懶得深究,撥通了朱學軍的電話。
電話一接通,他便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朱學軍的保密級彆足夠高,根據星火小組的保密原則,在她的麵前,自己沒什麼好隱瞞的。
而朱學軍顯然也從各種不同渠道聽說過有關星火的傳聞,她對此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疑惑,隻是言語中透露出一絲好奇:“.所以,您今天打電話給我,是因為星火小組的新項目嗎?跟我的專業有關?”
“是的,或者說的更直接一點,這本來應該是你們cat的項目。”
陳果坦然地回答道。
他心裡暗暗想著,跟這樣的女強人打交道就是省心,根本不用拐彎抹角,人家直接就把你的意圖猜透了。
“我們的項目?伱說df係列?我們手頭的項目會有變動嗎?”
“沒有變動,我們想要做的,是開啟一個新的項目。”
“新的項目?”
電話那頭的朱學軍越發好奇。
明明所裡裡已經有一個項目了,怎麼現在又來新的?
而且,看這情況,這個所謂的新項目,還要交給自己?
這就有點瞎胡鬨了吧。
彆說自己的經曆能不能跟上,就算能跟上,所有的擔子都給到自己,也不太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啊。
想到這裡,她沒等陳果解釋,便繼續開口說道:“有新的項目是好事,聽說你們還會提供資金和資源,其實誰都想要做的。”
“但問題是.我手裡其實已經有項目了,再去接新項目,不太合理。”
聽到朱學軍的話,陳果解釋道:“這的確不符合你們的項目管理要求,但是.我們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