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相對於“當代技術”,“近未來技術”所需要的源點數量是大踏步前進的。
比如,像玉井01那樣依托於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的初級人工智能,解析起來可能隻需要花費幾個源點。
但如果想要建造一台能夠廣泛運用、甚至通過圖靈測試的高級人工智能,那需要的源點則直接跨越了10位,來到了千、萬的級彆。
再比如,一架h20的源點消耗才不過10點,但鸞鳥空天母艦、南天門空天平台的源點消耗,卻是十萬級彆的。
&nprius鋰電池消耗的源點數量在20點,可下一代的矽琉電池,卻是900點。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自己走完“當代技術”的全部布局點,有可能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會麵臨“天花板沒辦法打破”的窘境。
至於這個窘境要持續多長的時間呢?沒有人知道。
想到這裡,陳念深深歎了口氣。
該怎麼辦啊為了這個問題,他其實也想過很多種不同的解法和方案。
比如,直接攢一波大招,先把bci腦機點出來,這樣就可以卡係統的bug,依靠大量的信息傳輸去刷源點了。
不過,他很快又反應過來,實際上,係統解析後傳輸知識的過程,跟bci係統傳輸知識的過程不是一模一樣嗎?
既然係統傳輸知識不會被當做“學習”來給予獎勵,那bci肯定也不可以。
係統對“學習”這個行為的判定條件,應該是在於腦部的持續活動,以及記憶區、思維區的主動活躍。
無論是係統、還是bci,都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所以,實際上在“學習獲取源點”這一條路徑上,自己是被限製得很死的。
唯一可以做文章的,就是“知識增量產生源點”這一塊。
但技術裂變和知識新增的頻率又是有限的,速度也不可能加快哎?陳念突然感覺自己的腦子裡有一道靈光閃過。
沒錯啊。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知識新增的頻率的確是有限的。
但問題是,這樣的有限,是因為知識傳遞的基礎有限。
接觸到自己這些尖端技術的,一般都是相關行業的專家、從業者,他們的數量本來就少,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靈感,裂變速度相對較慢也很正常。
但如果.如果我把這些技術,做成科普式的廣泛宣傳呢?不需要泄露核心要點,隻需要講明原理和基本邏輯,總會有人從中受到啟發,看到更深更遠的東西,創造出更多的成果的!
哪怕一萬個人裡隻有一個,哪怕這一個人所能帶來的源點收益隻有0.01。
可放大到一億人的基數下,不就產生了100點的源點收益了嗎??等等。
這條收益路線怎麼感覺那麼熟悉呢?陳念皺著眉頭想了想,隨後恍然大悟。
這他媽不就是義務教育、普遍教育的基本邏輯嗎?!
很顯然,自己之前的技術擴散邏輯遵循的是精英教育邏輯,隻有具備一定能力、且已經獲得過驗證的人員能夠接觸。
這樣的擴散邏輯可能在即時收益上比較高,但如果考慮總體收益,那跟“普遍教育”相比,完全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陳念立刻激動起來,他突然發現,自己好像的確是搞錯了一些事情。
這個係統,它的誕生不是為了自己。
它不是為了讓自己借助係統的力量成為這個世界上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要借助自己這個媒介,拉著所有人一同前進!醍醐灌頂。
原來自己之前的路線,一直都走錯了。
——不,不能說是走錯了,應該說是,走得慢了.兩個小時之後,陳果的辦公室裡。
“什麼?你想做教育改革?”
陳果滿臉驚訝地看著眼前的少年,似乎完全沒有料到,他來找自己是為了這麼一件事情。
“準確地說,還沒有到所謂的教育改革的程度。”
“我的想法是,我們的科學通識教育要向前走一步,不能僅僅局限於以前傳統的理論教學。”
“我們應該讓我們的青年更多地去了解新技術——而且是要成體係地了解新技術。”
“比如,隱身戰機為什麼能隱身,航空發動機的原理是什麼,雷達是怎麼工作的.這些知識,要分深淺。”
“淺的,進行大規模傳播,而深的,則通過諸如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之類的途徑,給予有興趣的人一個查詢途徑。”
“這樣一來,我們整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水平——不,不能說是高等教育水平,應該說是‘專項教育水平’,一定會有一個顯著的提升。”
“另外一點,如果這個工作能做下去,對廣泛的受教育者來說,他們選擇的範圍也會變廣。”
“比如,有些人可能就是對焊接感興趣,那麼我們公布了最新的、焊接領域的非涉密技術之後,也許就能引導他,提前在這個領域去學習、研究.”
聽到陳念的話,陳果的神情漸漸嚴肅起來。
“所以,你要做的,其實是一個廣泛的通識教育體係?”
“這會很難.我們缺乏這樣的媒介。”
“不,我們不會缺的。”
“互聯網!”
陳念堅定地說道。
“.伱預測互聯網會有多大的發展?”
陳果疑惑地問道。
“很簡單,它會發展到,一個正常的社會人,不能離開網絡超過一天的程度。”
“這樣的覆蓋麵,用來做這個項目,足夠了.”
“準備起來吧,這件事情,我們越早布局越好。”
“要不然,等快餐化娛樂搶占了用戶的慣性空間之後,我們再想擠進去,就沒那麼容易了.”
陳果點了點頭,回答道:
“好,這件事情我來安排。”
“這應該說是一個很有遠見的布局,我相信,上級不會拒絕這樣的投入的.”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