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超導體,到底怎麼應用?
成都,辦公室裡。
陳念坐在李想對麵,吐槽著他剛剛從陳果那裡收到的消息。
“技術霸淩?真有意思。”
“他們總是能發明一些特彆玄乎的詞彙,比如把侵略改成人道主義救援,把屠殺改成打擊極端主義一樣。”
“現在倒好了,這套打法不僅僅用在他們自己身上,還要強加給我們。”
“說實在的,哪怕我們徹底禁止他們參與east項目,也算不上什麼技術保護主義吧?”
“如果這也能算技術霸淩的話,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他們不給非洲造航母,也是對他們的技術霸淩?”
聽到他的話,李想無奈地笑了笑,隨後回答道:
“誰知道呢?反正他們就是一副受害者的模樣,就好像他們自己多無辜似的。”
“不過,也不能說他們這麼做就一定是純粹的發牢騷,更多的可能,是提前做的鋪墊。”
“我有種感覺,美國會在未來一段時間裡逐漸與我們進行脫鉤——當然不是使用原本的激進製裁手段,而是通過導向性政策去實現這個目的。”
“這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陳念不解地問道。
“他們想搞經濟內循環,擺脫華夏的‘技術霸淩’。”
“畢竟,這件事情他們是真的乾過,他們太知道如果任由我們在技術上碾壓,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了。”
“所以更穩妥的解決方案就是,重啟保護主義,內循環代替內循環,用自我封閉的方式,抗住第一波技術衝擊。”
聽到這話,陳念不由得笑了起來。
經濟內循環?瘋求了還差不多。
實際上,在他的上一世,提出要搞所謂“經濟內循環”的國家和地區並不算少。
畢竟,在國際衝突和對抗越發激烈的時刻,能維持住經濟內循環,就意味著獲取到了在極端條件下生存下去的能力。
但要獲得這樣的能力,首先要做到什麼?首先,你得有足夠大的國土麵積,因為幅員遼闊的國土,才能擁有充足的、豐富的、種類齊全的自然資源,才足以支撐起內循環的地基。
這一點上,korean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年它曾經是整個亞洲僅次於島國的發達國家,但在失去了來自蘇聯的援助之後,它的經濟便迅速崩潰,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現代工業賴以生存的石油資源。
不僅僅是石油,礦石、林木、淡水、耕地缺少其中任何一種資源,或者是任何一種資源沒法滿足人口需求,去奢談“內循環”就是癡人說夢。
除了國土麵積之外,人口也極為重要。
沒有人口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需求,連需求都不足,還談什麼內循環?
另外,完備的工業體係、完整的產業鏈條、強大的國防力量、甚至長時間積累的曆史底蘊,都是保證內循環能順利進行的關鍵。
聽著似乎有些無厘頭——曆史底蘊?
這一條內容跟現代化的經濟理論好像完全不搭邊,但實際上,曆史底蘊決定的是文化閉環的堅固性,也決定了人民內部認同感的深度,對封閉且高壓下的社會環境是否能維持穩定,具有極其關鍵的決定作用。
所以,綜合來說,真正有條件搞經濟內循環的,也就是那麼幾個。
——甚至不包括俄國,因為它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國。
他們想搞內循環,那得是1991年以前。
在上一世,唯一比較接近內循環的國家就兩個,一個iran,一個華夏。
前者體量太小,國防能力達不到穩定性的臨界要求,後者體量過大,實現內循環的道路極為漫長。
總的來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成功過。
而美方,居然在現在提出內循環?
不知道該說他們蠢還是聰明。
說蠢吧,現在美國的產業空心化還沒有發展到頂峰,如果來一招壯士斷腕,說不定還真能以慘烈的方式止住不斷下跌的勢頭,甚至有可能用長達十年、乃至二十年的低穀期,換回他們的下一次巔峰。aga!
當然,要說他們聰明,倒也談不上。
搞內循環本來就是一種利益上的“延期滿足”,可在華夏突飛猛進的情況下,他們能支撐多久,都還是個問題.想到這裡,陳念開口說道:“搞內循環這件事情,倒像是他們會做出來的決策。”
“但問題是,時間不對。”
“我個人感覺,在近期,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向我們施壓,從而去爭取聚變技術的份額和席位。”
對麵的李想點了點頭,回答道:“從對方目前在輿論上的表現來看,這個可能性是大的。”
“當然,我們也還是要做好準備——星火這邊,上麵有新的策略了嗎?”
陳念似笑非笑地看著李想,反問道:
“你猜?”
李想愣了一愣。
“也是內循環?”
“當然是內循環。”
陳念輕輕吐出一口氣,隨後說道:“經濟內循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最終解決方案。”
“它其實是分成兩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在內部實現循環。”
“第二個階段,是重新定義內部。”
“現在我們的勢力範圍顯然還不能支撐我們達到二階段目標,那也隻能先從一階段做起了。”
“這個目標一旦實現,其所能夠帶來的內生動力是不可限量的.很可能,從一階段走向二階段,我們所需要的時間,會比所有人預計的都要短。”
“所以,現在就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
“重大項目方麵,我們依然按照底層邏輯去走。”
“民用方麵,那就是缺什麼補什麼了”
“激光是第一步,依托已經產出的技術,我們後麵還有一係列的動作.”
一係列的動作?李想的眼神有些好奇,又有些期待。
醫療,農業,工業,能源?在每一個環節,我們都還存在著必須要去補上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