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超越時代的戰術
幾天之後,跨越2012演習正式開始。
按照王建成的部署,所有參演方作戰單位全部接入湛盧係統,達成了事實上的協同指揮。
黃沙漫天,位於iran某地的演習場地上,所有參演方全部已經做好了準備,而伴隨著導演部的一聲令下,演習正式開始。
全世界的目光都已經聚集在了這片沙漠之上,乃至在上萬米、數十萬米的高空,也有無數雙眼睛正在盯著下方的滾滾塵煙。
此時此刻,角樓。
鮑勃終於乾回了自己的老本行,重新坐回了沙盤前,對這一場遠在上萬公裡之外的“戰役”開始了推演。
他的身邊站著好幾個位高權重的陸軍指揮官,哪怕是負責沙盤調度的,都是上校以上的軍銜。
全能的助理一邊接收著來自間諜衛星和高空偵察機的情報,一邊向指揮室裡的眾人報告著最新的戰況。
“.這次演習對方模擬的是野戰陸軍遭遇戰,排除了所有可能對作戰本身造成壓倒性影響的空中優勢、電子戰優勢。”
“演習雙方都不是用電子乾擾手段、不使用高空偵察機。”
“空中力量限於小型低速無人機、直升機,同時為了拉平差距,紅藍雙方都配置了華夏方麵最新的偵查裝備。”
“可以說,他們是將現代戰爭拉回了二戰時期——這不是一場實兵綜合演練,更像是單純的戰術對抗演練。”
“對抗的雙方需要在極為理想化的條件之下,對手頭的軍力做出最極限、最完美的調度,從而去取得戰鬥的順利。”
“他們的這種思路很.複古。”
說到這裡,助理略微停頓了片刻,而他臉上的表情,實際上已經暴露出了他的疑惑。
這樣的演習有什麼意義呢?
在當前,現代化作戰越發追求三位一體、追求信息差的前提下,你要去搞戰術演練?“戰術”本身的意義,在裝備對抗麵前,已經下降了太多了。
你再怎麼穿插、再怎麼協同、再怎麼偽裝突襲,都逃不過一發精確製導炸彈的攻頂襲擊,與其去演練戰術,還不如想想怎麼去開發更強的防控火力吧?而同樣的,指揮室內的眾人對這個演習劇本也是麵麵相覷。
“我不明白這次演習的意義是什麼.當然,我們也會有類似的演習,但這類演習普遍都在連級規模以下。”
“達到營級規模以後,一支作戰隊伍已經開始具備全體係作戰能力了,不去充分發揮體係的作用,反而舍近求遠?”
“是的,我也看不懂.我隻能認為,華夏人是在犯傻,他們選擇的方向錯了。”
聽到眾人的討論,鮑勃臉上的神情越發凝重。
當然,他並不否認眾人的質疑,可問題是,他比所有人都更清楚一點:華夏人不是沒有,而是不用。
他們沒有成體係的作戰框架?他們沒有空中優勢?他們沒有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開什麼玩笑,他們太有了。
光是一發東風17,就已經足夠讓己方在常規戰場上焦頭爛額了,而他們偏偏就不用。
這就意味著,他們所想要去嘗試、或者說驗證的東西,實際上可能根本不在己方的想象範圍之內。
想到這裡,他略微抬起手,開口說到:“先不管他們這次演習的目的是什麼,先看演習的進展吧。”
“前方的信息怎麼樣?紅藍雙方最新的動向是什麼?”
聽到這話,助理連忙查看了最新的情報,隨後指揮幾個上校對沙盤重新進行了布置。
“按照衛星圖片和前方記者報告,雙方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一波相互偵查,絕大部分兵力布置已經暴露。”
“目前,紅方和藍方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藍方的裝甲單位開始集結,分成東西兩支分隊向目標點進發,紅方則仍然呈鬆散隊形,暫時沒有看出來整裝集結的趨勢。”
“雙方選用的戰術都比較常規,現在信息還不明朗,進攻方向還不清晰的前提下,紅方的選擇也並不讓人意外。”
“畢竟,機械化部隊的行進速度很快,再加上他們配置的遠程火力,哪怕是小隊遇敵,也能打出相當的互換”
“疏散化作戰?”
鮑勃突然插嘴道。
助理愣了一愣,隨即也反應過來。
“是的,看上去有疏散化作戰的意味等等,如果以兩支陸軍的裝備水平來判斷他們雙方都能達成疏散化作戰的基本條件。”
“但問題是,他們的指揮能力能做到嗎?”
這話一說出口,指揮室裡眾人的神情瞬間變得嚴肅起來。
事實上,他們都是陸軍的精英,雖然嘴上看不起所謂的“戰術”,但實際上,在“裝備至上”這個大前提下,他們每個人,對現代化戰術的熟悉程度都不低。
而疏散化作戰,則是近幾年才被提出來的一種全新的作戰方式。
它依托於更強力的指揮係統、更便利和穩定的數據鏈體係、更迅速高效的戰術執行水平,是專門被提出來、用於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毀傷過載”形勢的作戰方案。
它的基本原則就是在保證戰鬥力完整的前提下,儘可能讓每個作戰單元具備獨立作戰能力,將整體任務拆分成數百、數千甚至上萬個次級任務,通過對每一個最小作戰單元的實時調度,以敏捷化的指揮方式去規避敵方打擊、尋求戰果突破。
——聽上去很美。
畢竟,如果能做到成熟的疏散化作戰,每一個作戰單元的效力都將會被拉到最高,一次戰役中打出所有的彈藥儲備不再是神話,所謂的“火力浪費”則會被降到最低。
美國之前已經被淘汰的“幽靈艦隊”計劃,就是海軍實施疏散化作戰、或者他們叫做“分布式作戰”的一次嘗試。
隻不過,那一次的嘗試他們更側重於裝備方向,而現在的華夏似乎是在體係上有了突破?“不可能這次參演的作戰單元超過400個,其中有一大部分還是來自卡塔爾、沙特、iran的落後裝備。”
“他們甚至沒有完善的電子係統,更不具備數據鏈統合指揮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去實現疏散化作戰?開什麼玩笑呢?”
“哪怕是最天才的指揮官,也絕對不可能做到!”
聽到這話,鮑勃緩緩點了點頭。
是的,這樣的指揮方式對指揮員的負擔太大了。
要知道,想要做到對全局的細致到最小作戰單元的精確掌控,依賴傳統的分級指揮體係是遠遠不夠的。
命令會變形、執行情況會變形、戰術會被一線人員以靈活的方式去做“隨機應變”,而每一次的變化,都有可能導致指揮官初始決策和最終目的的偏離。
這也正是最能體現指揮官天賦的關鍵點。
能不能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穿針引線、去對整場戰局做“縫補”,就決定了指揮官在整場戰役中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可問題是,哪怕最天才的指揮官,也不會嘗試去調度一個機槍陣地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