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這種例子屢見不鮮,發國難財的都不少,即便是當年的大蕭條時期,也有人趁機做空大發橫財。
“我就是看到次貸危機了,想試一下。”
葦慶凡也不隱瞞,反正說實話往往更沒有人願意信,至於事後會不會後悔,那就與自己無關了。
此時次貸危機的影響已經逐步顯現,但仍然遠遠被低估了,都認為這是一次可以很快度過的短期危機。
畢竟已經有這麼多的金融機構倒黴了,股票也跌了,這樣難道還不夠嗎?
從互聯網泡沫破裂出來,這才幾年啊?
哪有這麼快又來一次泡沫破裂?
其他人的注意力總算被次貸危機吸引過去,葦慶凡又轉身與王慶根聊天,了解一下paypa的業務,他對這個並沒有多少興趣,純粹是為了打開話題。
如今的paypa正在全球拓展,並準備在新加坡設立國際業務總部,作為首席工程師,王慶根即便不負責這方麵的業務,對此自然也是有所耳聞的。
兩人就電子商務和在線支付兩個相關行業的未來前景發展表達了樂觀的情緒,聊了一陣,葦慶凡很隨意地問:“王叔叔有沒有考慮過回國發展?”
按照小米模式,定製係統ui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甚至可以說直接決定了起步的成敗,軟件方麵的人才自然是重中之重。
不過擁有著後世閱曆,葦慶凡很清楚安卓係統的發展曆程和方向,他知道要做出一個怎樣的係統,隻是需要彆人把係統弄出來。iui低多了,對於開發團隊的要求自然也低。
但是能網羅到更好的人選,自然也要儘量要好的,畢竟之後還要麵臨慘烈的競爭。
眼前這位,恰好就是這方麵的天才人物。
或者說,可能是不止是在這個領域。
要知道,他在本科、碩士、博士期間一直學的都是化學,隻是因為聽說計算機更賺錢,就在讀博期間拿了個計算機專業的碩士學位,並且之後一路成為paypa的首席工程師。
天資毫無疑問。
然而,如果他沒有為了賺錢而轉行,繼續在化學領域深造呢?
國內媒體在宣揚他以華人身份成為paypa首席工程師的事情,吹捧他二十萬美元的年薪,用他來左證“寒門出貴子”的說法,卻似乎很少有人討論這樣一個天才人物,如果沒有轉行,如果回國發展,又可能取得怎樣的成就。
在他自殺之後,倒是有不少師長親朋扼腕歎息之餘說過“要是回國就好了”之類的話。
然而事實是,這些年裡麵一個個“王慶根”之類的精英天才,都沒有回國。
不能站在道德製高點去說他們不愛國,畢竟都要吃飯,而回與留之間的待遇差彆太大了。
如果真要反思,或許責任也不在他們身上,如今這個年代可以說國家窮弱,十多年後呢?
網上都開始一個個腳踩美利堅,儼然以“我們依然複興”的姿態指點江山了,科研人員的待遇如何?
“做題家”不是照樣被媒體公然嘲諷?
葦慶凡無力改變大環境,但挽救一個天才的悲劇命運,並且順便讓對方把聰明才智發揮出來,還是可以做到的。
首先,這是個天才人物無疑,04年進入paypa公司,07年就成為了該公司首席工程師。
即便並沒有開發手機操作係統的經驗,他也相信這人有能力勝任這方麵的工作。
其次,對方的困境在於錢,而他恰好有錢,成與不成都是順手而為。
後世對於王慶根的死因有不少揣測和傳聞,主要都集中在抑鬱症身上,然而抑鬱症也不是生來就有的。
一個功成名就、風光無限的天才人物,為什麼患上抑鬱症呢?
後世他某位同事曾在網絡上說:“他對工作非常努力、認真、仔細,但是麵對老板的壓力,不敢說不,生生被逼死了”。
這可能才是背後真正的緣由。
或許有性格的緣故,或許有許多這年代自國內走出的華人共同的性格缺陷,許多華人在異國他鄉的職場之中,總會有所謂“天花板”,以及“被霸淩”的事實存在。
——同樣據王慶根後來同事透露,王慶根的薪資很早就被腰斬,從20萬美元降低到10萬美元。
與此同時,事業上的成功就讓王慶根在國內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和追捧,在他的母校,不論是小學、中學、大學,他都是一個傳奇人物,有數不清的學弟學妹將他視為偶像,師長也把他當成例證來激勵大家。
這樣的榮光與期待是有重量的,要讓父母過上很好的生活,家鄉有什麼事情,自然也會想到這個在國外賺美元的光輝人物。
這或許也是抑鬱症與最終自殺的其中一個因素,職場的壓力和身上的期待共同作用,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葦慶凡與他從無瓜葛,往直白一點去說,願意順手幫忙,有善念,但更多是因為對方的能力,以及“被老板逼死”之類的說法。
這可能是性格缺陷,但站在老板的角度來說,也是個黃牛一般能乾肯乾、任勞任怨的好員工。
不同的是,葦慶凡不會吝嗇於工資。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