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聲!?!是五聲還是七聲的?”
板房裡,專家嘩然!
粗口爆的滿天飛,激動,興奮!
恨不得把眼睛都瞪出來!
吹著骨管的河南專家激動的咳嗽兩聲,順了順氣息。
旋即自顧自的吹奏起來。
越吹奏越花!
河南的小調,山東的小調.
嘗試各種不同的吹奏方式,力求探索骨管的可能性。
甚至!
他直接玩起了一種高端技法“翻七調”!!
將一首曲牌的曲調,進行七個調門的不斷翻奏,通過七次翻奏,回歸到起始的調性上來!
“艸!這老頭還炫起技了!!”
幾位專家興奮的噴了起來。
激動的手都在顫抖。
李景霖更是仿佛渾身脫力了一般!
這代表了什麼?
這代表了這個骨管,能夠完成七調還原!
也就是說,來自於華夏九千年前的樂器,七聲齊備!!
聲,音,在古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音有開合,聲有輕重。
基音為物體整體震動產生,泛音音為局部振動產生,組合在一起的複合音,才是人們聽到的聲音。
曾國藩《冰鑒》裡便曾說過,聲是入耳聽覺反應,音是發音器官快閉合時感受到的對聲的反應。
所以,有雲——“聲聲入耳”,而後“餘音繞梁”!!
“真是歎為觀止.”
專家們彼此對視,心神激蕩。
“毛老,您研究華夏古音樂理論的,能以那些理論定一下黃鐘嗎?”
聽聞李景霖的話,毛老連連點頭。
“這個簡單,根據典籍的記載,以及現代對聲學公式進行計算,能確定黃鐘定音法,0.71寸直徑的竹管,橫排90粒黍即為長.臥槽!!”
毛老震驚的看向李景霖。
你一開始就想到這了?!
“快快,看看看看看.”
其他的教授哪還能意識不到李景霖提到黍的用意?!
“黍來了!!”
剛想說,一位教授便扛著一大袋子的黍來到了板房中。
“飽滿的不飽滿的,帶殼的脫殼的我全帶來了!”
“行了行了一邊去!!”
一堆人迫不及待的開始數黍。
小粒黍,數起來是真要命。
但動力十足!!
“快!測音!”
初級的測音工作迅速展開!
不多時便有了答案。
“是黃鐘,雖然有偏差,但偏差的波動值完完全全是在允許範圍內的!”
“小李同誌,還要彆的嗎?!”
聽到問話,李景霖毫不猶豫的找來一條毛巾,包裹住骨管,堵住一邊口。
開始往裡放那些專家數出來的黍粒。
“要1200粒!”
專家毫不遲疑。
一群華夏學術界的大牛,就在這件小板房裡,開始數起了黍粒。
“800了!”
“9001000”
“1200!臥槽!臥槽!我懂了!!”
當1200粒黍放入骨管中,剛好填滿骨管時。
全場再一次爆起了粗口。
“量者,龠yue),合,升,鬥,斛hu),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
一位專家呢喃而出的《漢書·律曆誌》,如驚雷一般,在所有專家們的內心炸響。
懵b,所有專家心態徹底炸裂。
“1斛=10鬥=100升=1000合=2000龠!”
“能發出黃鐘音調的律管恰好能容1200粒黍,而一龠也正好容1200粒黍。因此,律管容積就是龠的標準!!”
“這踏馬是新莽時期的度量衡!!”
所有專家都明白了。
都知道了。
這件樂器,真正的名字,應該是賈湖骨龠!!
“龠者!”
李景霖嘴唇都有些顫抖。
在一眾專家的注視下,顫抖著說出了華夏音樂古籍《律呂精義》中記載的話。
“七聲之主宰!”
“八音之領袖!”
“十二律呂之本源!”
“度量權衡之所由出者也!!”
轟!!
專家們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被雷給劈了。
腦瓜子嗡嗡的。
這是華夏兩千多年便記載過的一種樂器,是一種到現在已然失傳,隻在傳說中的樂器。
龠!!
賈湖骨龠!!
這玩意,是踏馬華夏所有吹管類樂器的祖宗!!
無論是“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裡的籟,還是笛,簫
這玩意都是祖宗!
這是九千年前的樂器啊!
“史載黃帝命伶倫作律,伶倫截竹首製為黃鐘之宮,也稱黃鐘之龠.”
一位曆史學家默默的點了根煙。
用平靜而又顫抖的語氣說出了年輕人的潮流話.
“這他嗎炸了啊,炸裂啊.”
龠。
橫吹,便是笛,篪這一類,直吹,如嗩呐一類,豎吹,洞簫尺八一類,斜吹,類笛一的古龠類。
“華夏的曆史完全改寫了啊!!”
不少專家心臟砰砰跳動,心神激蕩。
這個發現,足以引起學術界巨大的連鎖地震!
今天漲幅怎麼這麼低啊,是我撲了,還是大家周四跑去打dnf周本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