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雄風錄!
儘管到目前為止,遼東總共買進了五萬以上的奴隸,極大的補充了勞動力,而且還有看來自高句麗的大量戰馬以及牲畜等貿易資源支撐。
但是,遼東郡守府經驗豐富的郡尉譚銘還是統計出了明年巨大的糧食缺口,根據統計,即使包括新開墾的土地,遼東明年取得全麵豐收,全郡的糧食缺口依然在三百萬石左右,這還隻是平時的耗費,倘若發生高強度的戰爭,那麼這個數據還將翻上一倍。
長安的少府大人張明已經親自回複了李雲,由於遼東路途遙遠,運輸不便,所以他決定明年的軍糧將用金錢代替,以避免嚴重的消耗,總之少府大人算是徹底被龐大的軍事開銷嚇著,不管李雲怎麼的同他溝通,這位倔強的帝國後勤部總司令就是堅決的表示;要糧沒有,要錢就有!
這就等於是逼迫李雲在今年秋收之後必須對擁有大量奴隸,並且存儲了大量糧食的朝鮮三國進行一次行之有效的威嚇,迫使這些奴隸主們乖乖的交出明年遼東所缺少的糧食來。
其實乾這種事情,李雲並不是個,以戰養戰的作戰方法從來都是冷兵器時代最佳的戰爭方式。
不得不說在李雲離開的這段時間,衛青與郡尉譚銘對朝鮮三國進行了行之有效的間諜偵察,基本上摸清了這三個國家的虛實。
在朝鮮半島地另一半。樂浪地區的對麵,三個由萁子朝鮮分裂形成的奴隸製國家並排而列,馬韓靠近勃海一側,其國土麵積大抵相當於帝國一個普通的中等郡級行政單位多一點,擁有耕地大概在二百到三百萬畝左右,人口約有四十多萬。其中奴隸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馬韓在朝鮮三國中,軍事實力最為弱小,而且這個國家還需要防範來自牟韓以及國內此起彼伏的奴隸暴動,所以估計也富不到哪裡去。
中間地牟韓,可算是三國中實力較為強勁的國家,這個奴隸製王國擁有半島上最適合的耕作土地,無論是左邊的勃海,還是右邊的北海,海風都不能對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這個國家的國力是最為強盛的,左壓馬韓。右壓辰韓,當真是好不威風!
其國王的曾祖父,曾自號好土高大王,這位國王在位的時候,牟韓國國力達到頂峰,無論是馬韓還是辰韓地都城都一度被其占領,軍事上的勝利帶動了這個國家當時陷入了歇斯底裡地瘋狂,大約在一百多年前,這位瘋狂的自命為好土高大王的國王覺得自己的實力已經天下無敵了,於是悍然揮軍進攻樂浪。當時統治這一區域的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為弱小的燕國,燕軍絕大部分的主力都被調到漁陽附近防禦六國可能的軍事威脅,因此在樂浪地區僅僅駐紮了三千守軍。
但是即使僅僅隻是三千名戰國七雄中實力最為弱小的燕國後備部隊,在麵對一萬多牟韓軍隊時,依然發揮了出色的戰鬥力,在樂浪城下,牟韓軍隊遭遇了守軍地埋伏,全軍覆滅,這位好土高大王在亂軍中倉皇逃竄回國,從自再不敢將眼睛望向樂浪這塊土地。
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敗。這位逃回國力的國王極力掩飾了自己的失敗,稱是遇到了三萬軍隊的包圍,在奮勇拚殺後撤退的。
在奴隸製國家,國王的話絕對不會有人懷疑,更何況是一個本身就一些精神妄想傾向遺傳的民族,但是經此一戰,牟韓的軍隊實力大減,馬韓與辰韓因此相繼複國。
根據間諜買通的牟韓貴族報告,這個國家對於樂浪方向有著極大地戒備心理,在這一百年來。多次征發奴隸修建了大量的防禦設施。
儘管這些由石頭和木頭構築的防禦設施在李雲的軍隊看來,是如此的一堪一擊和簡陋,但是在牟韓人落後的眼光中,這已經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防禦體係了!
對於一個有著強烈精神妄想以及自大傾向的民族,李雲向來是非常欣賞的,因為這意味著利用的好,它將是一條忠實地鷹犬。
李雲自是清楚這個民族的雜碎在現代的所作所為,永遠依附於強者,但是比強者更加瘋狂是他們的本質。
在漢唐帝國時代,這個有著嚴重自卑的民族,在麵對燦爛而輝煌的中原文化,一度產生了嚴重的精神妄想,企圖依靠軍事力量擊敗中原帝國,但是漢武帝和唐太宗兩位漢民族的最優秀帝王一舉就將這個民族的妄想打個粉碎,於是他們立刻臣服在中原帝國的腳下,匍匐著臣服了上千年,直到倭人的崛起。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雖然瘋狂,雖然是一群畜生,但是棒子附庸軍隊卻比這群畜生還不如,棒子人精通漢語,每到一個地方,這些以大日本帝國軍人自居的瘋子,是率先舉起屠刀也是最後放下屠刀的雜碎。
在新中國的文獻土,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對於這些雜碎的表現有著精辟的評論,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個民族有著嚴重的歇斯底裡的自卑。他們曾經臣服於中原,但是現在卻又看不起中原帝國,為了逃避曆史上自己祖先曾跪倒在這個帝國腳下的事實,他們隻能用瘋狂來掩飾。
而到了現代,這個民族獨立之後,又是同樣的感情,使得他們極度仇恨日本,又極度羨慕中國的文化,因此作出種種自卑心理條件下產生的瘋狂行為這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這樣一個民族,李雲並不信仰佛教,所以他根本不會產生什麼救贖之類不切實際地幻想。奴隸製才應該是這個民族最好的政治製度,這樣有利於帝國對這個民族的剝削,也有利於控製這個民族。
因此李雲決定首先對牟韓進行一次指在針對掠奪而不是征服的戰爭,先消滅掉這個民族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樣一來無論是馬韓還是辰韓,在見識到牟韓的例子後。絕對不會有半點反抗,相反,他們會立刻拿出國庫中全部拿地出手的糧食,來討好中原帝國。
對於李雲來說,贏得這樣一場戰爭,其最主要的目的不過是想要在戰爭中實驗一下耗費了巨資打造的軍隊,是否有能力承擔起未來的戰爭。順便拿一點糧食,以填補明年的巨大糧食缺口,或許有機會還會收獲到三條彼此仇視,卻又比帝國的軍隊更為忠誠的鷹犬。
雖然說。這個民族有著反複無常的不良記錄,但是這個記錄。他們隻為強者打破,也就是說隻有大漢國永遠強盛,那麼這個民族就將永遠匍匐在帝國地腳下,他們的資源,他們地人口,他們的奴隸所創造的大量財富,都將源源不斷的無償給帝國。
李雲絲毫也不會介意大漢國的炮灰部隊多一點,畢竟帝國每陣亡一個戰士,就意味著帝國將不得不為此損失一個在目前來說難能可貴的人口資源。
死彆人的人,讓自己得利。這一向是指導李雲思想的座右銘,這一次也不例外。
因此他在批一百萬石軍糧到達後,立刻發出戰爭的命令,初步裝備了新式軍械的一萬名帝國軍人被召集起來,同時高句麗人也得到了征召地命令,至今依然掌握在帝國控製中的一萬名高句麗騎兵,騎著自己的戰馬,帶上武器和糧食,從草原上趕了回來。
這便是附庸軍的好處,隻要你永遠保持強勢。他們不僅不會要你一分錢,相反連出征的軍糧都會自備,至於損失,他們會自己從戰敗者的身上去掠奪,根本不需要你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