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雄風錄!
是夜。幾百名專門擅長於單打獨鬥,殺人放火的克格勃士兵悄悄的進城。
特種戰的運用,李雲並不是第一個,事實上在他之前,以死士破壞敵人糧道,刺殺對方重要首領,甚至下毒破壞水源等計策早已在春秋戰國漫長的戰爭過程中被無數名將反複運用。
魏秦等國甚至就出現了專門以死刑犯組成的死士隊,專門作為破襲對方的後路之用。
甚至還有不少名將專門出書作傳,詳細闡述了這方麵的心得運用。
所以在這方麵,李雲壓根就算不上個什麼角色,高遠就拿著白起,李牧,蒙恬等人的手劄訓練,動輒就喜歡模擬一下在出擊過程中遇村屠村的好漢行為。
這個並不犯忌諱,即使不最不喜歡屠殺的儒家,對於這種行為也有非常好的解釋內聖外王!
大家夥眾口一詞,在對外戰爭中,屠殺個把不聽話的蠻族,出個個把千裡無人,白骨成山的事跡,這壓根就不乾他們的事。
典型的便是前年遼東對扶餘的大屠殺,起先,李雲還擔心殺的太多,未免有傷天和,弄得朝廷的言官和禦史彈劾。
誰知道,大將軍竇嬰在一年一度的總結中居然把這個事情當成典型來說,以此彰顯自己的政績。
去年丞相田汾上任,在邸報中也承認,對於此事,遼東殺的好,什麼“彰國威於外”的褒義詞。丞相大人一點兒也不吝嗇。
而且看意思,丞相還認為遼東方麵在這個事情上做個有些軟了,要殺自然就要統統殺光,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還抓什麼奴隸嘛,簡直是浪費大漢的糧食!
聽了丞相地指責,李雲這才知道,其實在休養生息的國策之下,大漢人還是挺嗜血的魔方大世界。
這還不止,去年征服朝鮮的是事情被朝廷知道後。天子彆的話沒說,直接就是一紙文書下來將李雲心了個半死。
天子說“乎化外蠻族,於上國不敬,卿何須手軟,拒破之!如此方顯吾上國之威,令些須蠻國臣服!”
李雲當時就楞了。注意,劉徹用地是破字,不是屠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語言上一字之差,繆以千裡。
自春秋以來,凡有戰爭,戰勝方在戰敗方主動投降後。為嘉獎士卒,緩解沉悶的軍營生活。可以下令屠城。
這個屠城是有講究的。有組織的,命令屠幾日。就是幾日,殺多少就是多少,不準到哪裡殺人,就絕不會有士兵踏出指定的範圍,違反者,以叛亂處之。
屠城,一般不會太過火,絕對不會出現將彆人趕儘殺絕的事情。
而且屠城講究令行禁止,封刀令一下,城內士兵立刻秋毫無犯,主將也會第一時間貼出安民告示,告訴城中百姓,對你們阻擋正義之師地懲罰已經結束了,現在你們就是我國的子民,儘可以放心,大軍絕對不會再動你們半根毫毛。
破就不同了,倒如當年吳軍破楚都,那可是不分貴賤老幼,全部殺光,伍子胥甚至連死人都不放過,將死掉的楚王都從墳墓裡挖出來,鞭屍梟首。
因為破城的話,勝利者就會認為,對方城中已無平民,統統都是仇視自己的敵對軍人,對於敵人,完全不需要留情!
所以春秋戰國的戰爭史上,通常會出現這樣一副場景,當軍隊在野戰中戰勝對方地野戰軍,包圍對方的城市後,主將就會立刻依照傳統,向城中送交勸降書,威脅其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投降,否則“城破之日,雞犬不留!”
當年秦始皇一統六國,除了在邊境上與六隊糾纏之外,其餘時刻隻要秦軍兵臨城下,守城將領就會立刻投降,原因就在於此。
各國都城,除了趙都邯鄲抵抗過幾年,其餘那個城市有過抵抗的曆史?
而且趙國敢抵抗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的王上有都勇敢,僅僅是因為他們還有所依仗,李牧還在,六國還在,他們還可以將希望寄托在聯軍乾涉,李收回援的份上。
再說,秦趙兩國,同宗同源,贏家根本就不會舍得讓自己的趙家表兄絕子絕孫,這個從曆史上就可以看出,其他六國地王族在國滅投降後,統統被貶的遠遠地,沒有半點權利,惟獨趙王還當過一陣子代王,後來才被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