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就像影視劇中的那些洋翻譯,怎麼看怎麼覺得丟自己家的人。
老祭司上翻的雙眸迅速移開,來自心底對於神靈的敬畏,一時讓他不敢與孟岩對視。
“我從我的父親,我親又從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又從”
“直接告訴我,你知道的最大的部落在哪就好。”
孟岩直接打斷對方的絮絮叨叨,問出了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
如今,最重要的還是將美杜莎安排好,自己的紙人雖然不算脆弱,甚至比一些質地疏鬆的木材還要堅硬,但,紙張怕火怕水的特性還在,而且,美杜莎的靈魂至今還處在不穩定的狀態,萬一遇到什麼意外,孟岩並沒太大的信心可以護住對方。
美洲啊,這可是美洲,即使因為基督教的殖民計劃而損失了百分之九九點九九的傳承,可羽蛇神的名號,在後世依舊響徹在世界各個文明之間。
未知的才是最恐怖的。
“哦,我聽我父親說,當年我們的祖先是從北方,那承載著世間第一縷陽光的巨大湖泊處遷徙過來的,雖然沿路遇到過大大小小的不少部族,但,那湖泊處的氏族,絕對是這世間,最最最強大的。”
“而且,聽我父親說過,候喜王當年通過天之浮橋之後,最終便是在那裡停下的腳步。”
“候喜?”
“候喜”
孟岩一遍遍的咀嚼著這兩個熟悉的字詞,“候喜”,或者說是在剛剛的詩歌中的“候喜王”,在華夏其實也有記載,隻是,在這名字前要再加上一個“攸”。
攸侯喜。
在華夏的記載中,殷商最後那段曆史上,攸侯國,是殷商末年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在今蘇北一帶,古代淮夷的一部分,是殷商王室的近親族人。
攸侯國君更是殷商王室的直係心腹。第一代國君為子攸,是商王武丁之子,其後攸侯國列代君主依次為子攸生子唐,子唐生子吉,子吉生子喜,子喜即攸侯喜。
攸侯國在一個文獻上,作為一個神龍見尾不見首的殷商方國,名聲和地位都不如那些大諸侯,但卻為曆代商王所倚重,雖然有記載的,隻可憐的傳了四代,但卻被視為勤王靖難的中流砥柱。
當殷商末期,帝辛眾叛親離,殷商大廈岌岌可危,親族羽翼被一一剪滅,各路諸侯紛紛倒向西周的懷抱時,唯獨攸侯喜的攸侯國屹立在狂風暴雨之中,足可見攸侯喜和帝辛的血脈聯係堪比帝辛和比乾的叔侄親情。
在武王伐紂時,沒有參與這場滅國之戰的殷軍主力的30萬人,便是由作為貴族的攸候喜統帥著在討東夷,因此,被周武王打到七寸的紂王,才會在匆忙以奴隸臨時拚湊一支軍隊迎戰時,因為奴隸兵的反戈,而自焚於鹿台。
但,攸候喜的30萬軍隊,卻從此不知所終。
直至
直至,近代,據我大清駐墨西哥大使歐陽庚從他的印地安奴仆口中獲知:他們的祖先是追隨候喜王,從遙遠的日之旦國渡海而來後。
另,關於這段千古曆史疑案,是被郭沫若,郭老爺子親口確認過的,當時他十分肯定,候喜就是攸候喜,殷軍的那主力30萬大軍確實早已東渡美洲,後來創建了美洲曆史上偉大的印加王朝。
或許,自己不需要回華夏就能救治美杜莎。
王,雖然是殷商的諸侯王,而且還是殷商覆滅後的,殷商諸侯王,但,這終究是王,華夏的王。
華夏的王或帝,可不像西方世界那樣隻是一個稱號,其所代表的權利是分陰陽兩麵的,就像你知道的,魏征斬龍、秦叔寶與尉遲恭的門神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