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梅山抗震救災的時候,所有的家長都把心思都放在了梅山,他們關注的梅山的一切新聞。
報紙上出現了他們的孩子時,他們把報紙剪下來,保存起來。
他們買多份報紙,給鄰居們看,給朋友看,這是我們的孩子,他是個醫學生,正在梅山抗震救災。
語氣中充滿了驕傲和自豪,為自己的孩子而自豪。
當接到呂校長的電話時,他們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就趕過來了。
吳靈此刻也在廣場上,她原本是不想來的,這個安靜的少婦不喜歡這樣的場合。
但最終還是被呂健說服了,彆人的家長都在,吳晴的家長就不能缺席啊,而且吳晴現在還失去了父親。
林澤並不知道在學校有這多人準備迎接他們。
他原本的計劃是將學生們帶到學校,就地解散。
當大巴車開進學校的那一刻,林澤知道自己想得簡單了。
許多的時候,不是你想低調就能夠低調的。
就像是現在,很多人就不會讓你低調。
學校怎麼會讓抗震救災的英雄們,到了學校就地解散呢。
呂健讓林澤帶學生去梅山抗震救災,就已經擔很大風險了。
現在林澤將學生們完好無暇地帶回來了,還帶來了榮譽。
那呂健就要把林澤應得的都給他。
呂健已經聯係了記者,今天的歡迎儀式有全程的拍攝采訪。
而且這些記者們,都是主動要求前來的。
林澤就是這次抗震救災的最話題。
而第二話題是諸葛行軍散,第三話題就是燕京中醫藥大學誌願者救援救治中心。
沒有去前線的記者,能夠在燕京第一時間采訪抗震救災的英雄,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同學說有序地下車,看到這迎接的場麵,這是他們沒有經曆過也沒有想過的。
更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父母竟然也在現場。
同學們沒有壓抑自己的情感,都紛紛跑向了自己的家人。
呂知音沒有去尋找她的親人,因為她的爺爺就站在那裡,但是他是校長啊,呂知音不能撲向爺爺的懷抱,就和林澤站在那裡。
這個時候,一個優美動聽的女聲響起,“知音,歡迎回來。”
是姬如雪!
所有的同學都有家長,他們的家長都來了。
就隻有呂知音和林澤站在大巴車旁邊。
這個時候她母親的聲音響起,是的,她母親來了。
在這樣孤獨而又喜慶的時候,她出現了。
呂知音轉身跑向姬如雪,撞進了她的懷裡。
眼淚不爭氣地流了出來。
姬如雪也極為感動,這個她第一次擁抱自己的女兒,而她已經長這麼大了。
十九年了,姬如雪無時無刻不在想這一幕。
這一刻終於實現了。
姬如雪難掩心中的激動。
林澤沒有想到一次抗震救災能夠拉近呂知音和姬如雪的關係。
如果早知道會這樣,那林澤早就帶領他們出去義診了。
回來的時候再開一個家長歡迎會。
呂健也看到了這一幕,他知道呂知音的心結終於解開了,也不枉他組織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