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這就去四道麼?”絲帆在征詢著意見。
“我看行,明後天又該忙了,該沒有時間了。”嘉毅解釋著。
“那咱們馬上走,四道我雖然沒有去過,但聽說比較遠。”淩峰也站起身應聲附合。
走出教室,淩峰正琢磨著該坐幾路車時,就見絲帆已走向路邊的一輛白色suv。
淩峰站住腳步瞅著絲帆開門、上車,心中羨慕不已。“淩峰啊淩峰,你的車已經在4s店等你很久了,你還要讓它等多久?”
“淩峰老師,這邊。”絲帆向淩峰招手。
“高參,你去嗎?”淩峰問嘉毅。
“我就不去了,課酬啥的我都跟絲帆老師說好了,你去看一下環境吧。”嘉毅說著向絲帆擺了擺手。
告彆嘉毅,白色suv向東駛去。
牡丹江市火車站門前東西方向的馬路名喚光華街,向東車行約二十分鐘過了牡丹江再向南拐進入鐵嶺河鎮。彆看鐵嶺河鎮距市區隻隔一條牡丹江,但它所轄村屯卻遍布東南方向的山野。
白色suv緩慢駛過鐵嶺河鎮一處鐵路道口時,淩峰找尋回了兒時的記憶。
鐵道前方岔路口右拐是去往牡丹江市療養院的方向,小時候淩峰跟著母親多次去療養院看望過定期療養的父親。記得有一次天空陰晴不定,母親領淩峰到火車站前等公交車,剛到站前,天便“嘩嘩”下起了大雨。母親趕緊領淩峰進入站前商店避雨,淩峰站在商店門口的糕點櫃台前,芳草餅乾的奶油清香一陣陣的往鼻孔裡鑽,母親看到淩峰不時的吞咽著口水,就咬咬牙買了二斤香草餅乾。這時通往鐵嶺河鎮的1路加長公交車進站了,母親領淩峰跑出商店,在擁擠與慌亂中,裝餅乾的九寸布兜掉進了路邊的泥水裡,母親連忙伸手提起卻帶進了一些泥水。到了車上站穩腳跟,母親趕忙顛倒九寸布兜向外傾倒,進入的泥水卻沒出來多少。公交車駛達療養院,雨已經停了,母親領淩峰下了車,沒有直接進療養院而是進了療養院旁邊的一處大院。大院裡堆了一些大圓木,母親解開九寸布兜打開紙包開始分揀餅乾,沒沾或稍沾雨水的餅乾重新裝好,沾泥的也包好藏在了一處隱蔽處。
看過父親,淩峰與母親先去大院取回餅乾,然後坐車回到了家。在家裡,母親把餅乾上的泥一點一點的剋掉,而淩峰吃著那一塊塊體無完膚的餅乾,心裡依然甜蜜。
“淩峰老師,在想什麼呢?”絲帆打斷了淩峰的回憶。
“沒什麼,剛才突然想起了小時候的事。”淩峰發現車已拐向了鐵道前左麵的岔路。
“淩峰老師,這邊你來過嗎?”車進郊區絲帆也打開了話匣子。
“沒有,過了道口右拐倒是去過。”淩峰答道。
“淩峰老師,咱們去的地方條件雖然艱苦點,但前景還是很不錯的,我想不出兩年一定不會比嘉毅老師那兒差。”絲帆在顛簸中憧憬著未來。
“這路不太好。”淩峰感到了不舒服。
“這是老道,你看下麵那條路。”絲帆示意。
淩峰向左手側道線望去,在鐵道另一側比鐵道低一些的位置,一條光滑平整的柏油路正向遠處延伸。
“絲帆老師,那條路通哪兒?咱們怎麼不走那條路?”淩峰有些不解。
“那是通往磨刀石鎮的公路,鐵嶺河鎮出鎮公路與它相通,隻不過有一段路正在翻修過不去,現在想走它得在鎮外繞挺大一圈。”絲帆解釋說。
“磨刀石?那它也通綏芬河吧?”淩峰問了一句。
“通呀。”絲帆回答。
那就是了,淩峰想起來了,九九年春節大年初六,自己坐小客去綏芬河時走的就是這條道。
往事曆曆在目,這一晃都過去好多年了。
“絲帆老師,咱們到了嗎?”淩峰看見車已經進了一處山村。
“這兒是南山村,咱們要去的四道村在前麵。”絲帆告訴著淩峰。
說話間,白色suv已穿村而過,柏油路也從此進入平整路段。淩峰發現老道始終比鐵路另一側的柏油路高,就仿佛始終在半山腰穿行一樣,而下麵柏油路的另一側則是遼闊的莊稼地,植株挺拔的玉米已成熟,植株頂端的雄穗迎風搖擺,仿佛在招喚主人早日將其帶回家。在玉米地的儘頭是一座座肩並著肩的山峰,山峰下多處都有鏟車往來的身影。
“絲帆老師,那邊山腳下是在修路嗎?”淩峰手指遠處問絲帆。
“對,是在修路,通往綏芬河的高速。”絲帆對道路方麵的事知道得很多。
“你看這兒,那邊山連山,這邊緩坡連綿不絕,像不像一條綠色的走廊。”淩峰說著心中的感受。
“是挺像,但也就這一段,等過了四道和磨刀石鎮再往東邊走就全都是山了,道也就該繞著山轉了。”絲帆有點感歎。
“聽說快修牡丹江到綏芬河的高鐵了,是從這兒過吧?”淩峰說著用手指著路旁的鐵道線。
“應該是,但聽說高鐵全路是封閉的,恐怕剛才那個道口就該取消了。”絲帆道聽途說。
“那火車道那邊怎麼到火車道這邊來呢?”淩峰疑問道。
“那就從火車道下掏洞過來唄。”絲帆猜測著。
“你看那邊,正在大興土木建設的是個什麼所在?”淩峰一指兩山夾一溝方向問道。
“那是在建殯儀館呢,建成以後,北山後邊的火葬場和大慶路儘頭的殯儀館都會搬到這兒來,這兒還會修條岔路。”絲帆指向山溝內的方向。
“原來這兒就是四道公墓啊。我隻去過海林龍鳳坡公墓。”淩峰像是在自言自語。
“你看那兒,有圍牆的那麵坡,那就是四道村的後坡,它的前坡就是四道村了。”絲帆介紹著。
“那些圍牆圍起的大院是什麼所在呢?”淩峰問。
“那裡呀,是一所部隊的院落,一會兒咱們會經過這個部隊的大門。”絲帆指著馬路前方說道。
淩峰看著眼前這座一字型的山梁,以及路邊越來越多的平房,莫名興奮起來,上個世紀60年代,毛主席號召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那句“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竟是那樣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