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琅!
清晨,天邊才將將出現一絲晨光。
人們還沒有從睡夢中醒來。
城南難民聚集地,瑟瑟發抖的冷風吹掛著破敗的屋頂,發出嘩嘩聲響。
沒有片瓦遮身的難民靠在牆根有些抱在一處,蓋著一件破舊的毯子。
蓬頭垢麵
這些難民,有些是城中的乞兒,也有一些是城外受了雪災的百姓。
有馬車壓在路麵上發出的咯吱聲,驚醒了難民們。
隻見一支長長的車隊,馬車上都載著東西,用油布遮蓋著,車輪印深深,看起來車上的東西很重。
寒風中的難民有些目光呆滯,因為冷,睡的不夠,精神不足。
城外進來的難民是因為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有些也來自很遠的地方。
幸好,城裡還能進,不論是乞討,還是等天亮了,去城裡或碼頭上,找份賣力氣的活。
男人們勉強養活一家老小。
大家臉色凍的僵硬,搓著手,想著這是哪家的車馬,如此氣派。
這裡又不是出城門的必經之路。
往這邊來是做什麼呢?
那些車馬緩緩而來,在他們不遠處的空地上停下。
眾人悄悄伸長脖子,望著那不斷從馬車上下來的人,不知他們要做什麼。
隻見那些人從車上飛快的下來,然後拿出一些材料,在空地上搭起了棚子。
“他們這是要做什麼?”有個穿著補丁加補丁的男子低聲的問邊上的人。
邊上的人同樣是蓬頭垢麵的,“估計是哪家富戶來舍粥了……大家有福了……”
棚子搭起來後,很快就有人在裡頭生起了火,在火上架起巨大的鐵鍋。
看樣子,確實是煮東西的。
人群裡,有個穿著破舊鞋子的小女孩輕聲問,
“爹爹,我們不用餓肚子了嗎?”
他們一家從很遠的地方逃難過來,一路上乾糧早就吃光了。
後來是靠著啃樹皮和草根支撐到上京的。
被詢問的男子,不禁緊了緊抱著她的雙手,忍不住紅了眼眶,“是……”
但願這些富人能夠開眼,真的給他們一頓飽飯吃。
男子抱著小女孩,一步一挪的朝施粥的地方走去。
周圍其他的乞兒,難民也紛紛起身,朝著那個方向聚攏過去。
一個管事模樣的男子看見人群湧了過來,立刻對邊上跟車的小廝道,
“這粥還要一會,讓他們先排好隊,不排隊的不許分粥給他們。”
“是。”
小廝得令後,站在粥棚前,一字排開,等著難民走近,維持秩序,引導他們排隊。
“我們是韓丞相府的人,你們一個個排好隊,遵守秩序,輪流來,人人都能分到一份粥。”
聽到真的是來給他們施粥的,難民和乞兒頓時對韓丞相府的人千恩萬謝。
“謝謝丞相大人,大人有大德……”
說起來,這些逃難的幾乎都是良民,因為冬日裡大雪缺衣少食的,流落在外。
其中也不知多少人會被迫賣身為奴。
真是可憐了!
那管事越眾而出,對著這群千恩萬謝的難民和乞兒說道,
“這要謝,就要謝我們府上的二姑娘。”
難民們蓬頭垢麵,同這衣著金貴的管事形成鮮明的對比。
那管事的聲音不大,卻很有穿透力,在冷風中飄散,所有人都能聽到,
“今日施粥,乃是我們丞相府二姑娘和其他許多府上姑娘一起的。”
“是大家一起出錢為大家做的。”
“我們姑娘不求其他,隻求這個冬天,大家都能平安地活下來,撐到開春,大家再重歸故裡。”
管事的這一番話,尋常在上京的乞丐還好,那些千裡迢迢逃難來的難民是淚流滿麵。
彆的府上的姑娘名字他們不知道,可韓丞相府的二姑娘,是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心中。
這是逃難以來,最先對他們伸出援手的人。
而且還是丞相府的金枝玉葉,這樣的擔憂,記掛他們。實在是九天仙女下凡,菩薩心腸。
那個被父親抱在手裡的小女孩伸長脖子,四處張望,大大的眼睛眨了眨,
“爹,那個二姑娘在哪裡?為什麼沒有看到。”
“二姑娘是大家閨秀,能想到咱們這些落難的人已經是大慈大悲了,她不會來的……”
男子的話還沒說完,就見遠處又來了幾輛車。
打頭的那輛馬車格外的精致,更華貴,而從馬車上下來的人,讓大家更是看直了眼。
哪裡來的仙女兒。
那個小女兒也是怔怔地看著馬車上下去的女孩們,想著,裡麵有剛剛那位管事說的二姑娘嗎?
見到馬車上下來的人,管事的早就迎了上去,
“姑娘,您怎麼來了?”
“王伯,一切都安排妥當了嗎?”韓明珠問。
她一邊問,一邊用憐憫的目光看向眼前的難民。
這些年,她借著紫雲社的名頭,在上京貴女圈裡牽頭搞起了施粥之事。
讓她每年都有小小的露臉機會。
上京百姓,每每有人提起丞相府的二姑娘,都是要豎起拇指誇一聲“仁善”的。
就是上京其他的貴女,名聲也好了許多。
許多人家,對她都充滿了感激。
捐贈的錢物,也是如流水一般,一年比一年多。
韓明珠聽了管事的稟報後,走到大鍋前,看了看裡麵正在翻滾的粥米。
已經散發出陣陣米香。
饑腸轆轆的難民聞到這個味道,都已經快要忍不住了。
隊伍朝前推擠了一下。
韓明珠從小廝手裡拿過大勺,在大鍋裡攪了攪。
那些難免見到這樣精致的貴女竟然親自給他們熬粥,隻好按捺下心裡的焦急。
這個韓姑娘真的是個大善人,她的心地真是太善良了。
給他們這幫人一口飯吃。
很快,粥熬好了。
韓明珠放下了勺子。
“粥已經熬好了,大家這就分下去吧。”
“是,姑娘。”
小廝們有條不紊的搬出裝著碗筷的籃筐。
這些碗筷也是丞相府的人帶出來的。
主要是考慮到難民們手上沒有可以轉食物的容器。
分到粥的人喝完粥,把碗換回來,放在水桶裡過一遍,再用熱水燙一燙,下個人可以接著用。
韓明珠親自將那些熬得半乾不稀的粥分進碗裡,遞到排隊到自己跟前的人。
寒冷的造成,一碗熱粥下肚,立刻讓難民們整個人都仿佛活了過來。
連嘴帶手的,將碗裡的米舔得乾乾淨淨的。
遠遠地看著新的一批難民又要來了。
韓明珠手裡掌著勺子,同其他人一起煮起了新的一鍋粥。
這樣的情形,落在那些難民裡,簡直就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眾人紛紛的將韓明珠的樣子,深深地記刻在心裡。
以後回鄉了,可以把這件事說給鄉親們聽,如果可以,將來一定要給這位韓二姑娘立座生祠。
淳安長公主府,阿琅拿著益陽縣主給她的,往年每次施粥後,韓明珠抄給大家的賬冊。
裡麵記錄著施粥用的銀錢去向
木料五百根
人工一百人
米糧三萬斤
……
各種各樣的明細,一條條,一列列地記錄在賬冊上。
看上去賬目很細,什麼時間,什麼人,買了多少,一一記錄在上麵。
各種人工,米糧,所用的銀錢也都一一記錄清楚。
阿琅點著賬冊,輕笑一聲,
“三萬斤……若是災年倒也罷了,這裡不過施粥十日,竟然能用掉三萬斤米糧……”
“還有這裡,這個木料搭了粥棚,拆完之後,還能繼續用的。”
寶珠郡主和益陽縣主都是被各自的母親教導過主持中饋的。
賬本也會看一些。
從前韓明珠每年都會給一本賬冊,不過各位姑娘哪裡耐煩一樣樣的去對賬?
“這個米糧的價格……”阿琅頓了下。
寶珠郡主湊過頭去看,“……這個米糧的價格怎麼了?不對嗎?和糧鋪的價格相比,還要便宜些。”
燕王回朝後,拘著她在府裡,燕王妃趁機把府中的中饋交給寶珠郡主來打理。
倒也讓她了解民生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