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道孤!
陽神也可以進行奪舍,陽神是大成的元嬰,已經不太畏懼塵世濁氣,可以隨意離體,隻是陽神是純淨的神魂,隻受到天地元氣滋養大成的神魂,如果進行奪舍的話,必然會粘到奪舍體內的各種後天濁氣,久了,可能會從陽神墮成陰神,而且陽神奪舍也是耗費神魂的,和陰神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奪舍意味著還要舍去原來的身體,化神修士,原先的身體已經練至純陽,練成了先天一氣,可隨心所欲,聚散成形…
陽神與純陽之軀,相輔相成,相互滋養,如今失去了純陽之體,道行也會受損。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化神修士,絕對不會陽神出體,進行奪舍。
修成陽神的化神修士,瞧不起出陰神的,而出陰神的,也十分敵視陽神修士,恨不得能將之吞噬,好重回大道。
因為陰神再想重新修煉回陽神,是極難。
……
待到買完糧食之後出來,蕭若塵與左丘明二人,並沒有單一的隻買了一種,而是買了很多種糧食,然而這些糧食都沒有問題。
行走在街道上,看著四周的人來人往,蕭若塵微皺眉頭沉思著。
究竟為什麼呢?
難道,這糧食其實不是從這裡流露出來的?
不可能,因為要按照那少年所說,自己的那袋糧食是低價買來的,這十裡八街的,應該也就隻有這許氏糧鋪的糧食最便宜。
“這樣吧…不如,我們等到這糧鋪進糧的時候,我們偷偷跟在後麵去看看?”一旁的左丘明環顧一圈四周,低聲道。
蕭若塵聽後點點頭,也隻有這樣了。
……
一連等了數日,終於是等到了儘糧的時候,送糧的馬車離開了此處之後,蕭若塵與左丘明二人,便是緊隨其後。
這進糧食的地方,似乎也在這青州城內,隻是很遠,一路行了數十裡,穿過行人街道,來到了一處美輪美奐的地方。
天上的陽光,已經不再如夏季一般炎熱,柔和了許多,每每吹來的秋風,帶來一陣陣涼意。
街道兩邊,種上了許多的櫻花樹,一整條街道種滿了櫻花,倒是和皇城之都的十裡桃花街,有那麼幾分相似。
隻是這裡的建築風格,竟是有些傾向於扶桑國,此處,名喚櫻花街,據說乃是一個扶桑國有名的商人,在此處開設的。
街道兩邊的扶桑國風格的房屋中,住了許多的扶桑國人,這些人,有一部分是喜愛明夏古國的文化,留在此處的,至於剩下的一部分人,就不知其來意了。
扶桑古國的文化,最早傳自於明夏古國,當時,來到明夏古國的扶桑國使者,帶回去了許多明夏古國的文化,其中包括鍛劍之術,琴棋書畫…等等…
這賞花也是從那時候帶回去的,然後又取自了一些其他古國的文化,形成了一股獨特的風格。
大部分的明夏古國人,對扶桑國的人,都是不待見的…但究竟是什麼原因,不好說…
…
秋風吹過,櫻花樹的花瓣飄落,撲麵而來的清香,落在地麵上翻滾著,飄向了更遠處。
街道上行走的行人,大多數是穿著和服的,或者說叫吳服,這是一種很早以前從明夏古國引進過去的,並非是扶桑國獨有的。
這片街道很是寧靜,馬車穿過街道,停在了一處府邸前,竹木的府邸,並不高大,但卻透露著一種簡雅的氣息。
庭院之中,一個身穿著蔥綠色羽織的少年,還有一個身穿著白色羽織的少女,正在庭院之中揮舞著手中的竹劍。
在扶桑國中,所說的劍術,其實就是刀法。
通過觀察可以看出來,少女的劍術,要遠超於那個少年,劍術飄然,竟然有了一種明夏古國劍術的意味,恐怕不是正統的扶桑國劍術流派。
極遠處的一處房簷上,蕭若塵與左丘明二人,遠遠的眺望著這裡,此時蕭若塵微皺眉頭,心中暗道,扶桑國的人?
而另一旁的左丘明,若有所思,片刻開口道“那府邸之內有修煉者,而且恐怕修為不弱,但具體是什麼境界,我卻感覺不出來,所以先不要魯莽行事,我們不如在這附近找些人,打探打探這座府邸。”
蕭若塵點頭,二人飄飄然的落了下來,掃視一圈四周,左丘明似乎是認得扶桑國的語言,領著蕭若塵向著一處地方走。
那裡是一處酒屋,就是喝酒的地方,平日裡,會有很多的浪客遊俠們,會在其中飲酒作樂。
掀開布簾,二人走了進去,可惜這房屋的屋頂不是很高,也好在二人長得也並不高,一走入這酒館之內,一股熱氣撲麵而來,其中還夾雜著酒液的味道,還有一些汗臭味,讓蕭若塵不由的緊皺眉頭。
其中的人不少,嘰裡呱啦的說是什麼,蕭若塵卻是聽不懂,隻能大概的通過這些人的表情,推斷出每一個人的心情好壞。
二人走入這酒館之中,其中飲酒的酒客們,卻並不覺得驚訝,依舊自顧自的聊著天,再往裡麵走去,似乎還有單間。
“二位大人好!”此時遠處匆匆跑來了一個少女,鞠躬,對著二人行了一禮,樣子十分恭敬,也興許是對每一個人都如此。
少女樣貌很是普通,但卻十分耐看,蕭若塵隨意的掃視了一眼,忽然覺得尷尬了,自己並不會這扶桑國的語言,完全聽不懂這少女是在說什麼。
反倒是一旁的左丘明,張口就是一大串的扶桑國語言,十分流暢。
而後就見得那少女點著頭,領著二人向著裡麵走去了。
裡麵確實是有單間,推拉的木門,並不高的棚頂,二人也隻能坐在地板上,麵前不高的飯桌上,上了許多的食物。
左丘明深知蕭若塵不喜歡吃魚類,所以點的都是一些沒有海鮮的食物。
扶桑國比較普遍的食物,可能就是壽司拉麵之類的,明夏古國中人,很多年前的時候,也是吃壽司的,後來就不吃了,反而被扶桑國的人給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