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北直隸那邊兒的。”
“說不定你們那邊兒也分了地。”
“現在春耕才開始,你們早點趕回去的話,說不定還能趕得上。”
“皇帝陛下仁慈,隻收三成的租子。”
“你們可千萬要抓住機會。”
老農對著於謙等人勸說道。
畢竟在老農看來,像於謙他們這樣流浪,遲早是會餓死的。
而有了地,就不用擔心會餓死了。
“老哥哥說的是,我們這就動身!”
於謙道。
“嗯。”
“我看你孫子快到娶親的年紀了,回去多種點兒地,攢點家底兒,娶個媳婦兒,生幾個大胖小子,傳宗接代。”老農看著朱見深道。
“老哥哥說的是。”於謙笑著應下。
反觀朱見深卻是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終究是一個未經人事的少年!
…
休息結束,於謙他們就告彆了老農一家,說是回老家看看朝廷分地了沒有。
朱見深雖說從始至終都沒說多少話,但於謙和老農一家的聊天他都在認真聽著。
收獲良多。
天下百姓所求的隻不過是吃飽肚子而已,可就是這麼簡單的要求卻得不到滿足。
看著大明的糧食產量提升巨大,可還有很多百姓吃不飽肚子。
地方上的地主豪強對百姓敲骨吸髓,恨不能將百姓身上的最後一絲價值榨乾。
“先生,朝中的官員一直說大明盛世,可這一路走來,我卻發現,這盛世,好像和百姓沒什麼關係?”
“先生,這大明盛世,到底是誰的盛世?”
於謙幾人行走在路上,朱見深抬起頭看著於謙問出了心底的疑問。
“這個問題,想必陛下心中已經有了答案!”於謙並未作答,而是如此說道。
“是朕這個皇帝。”朱見深露出一抹複雜的笑。
隨即拳頭緊握,“是官員,是士紳地主們的盛世。”
“卻唯獨不是百姓的盛世。”
“先生,我說的對嗎?”朱見深再次看向於謙問道。
聞言,於謙心中欣慰。
他知道朱見深以後會是一個強硬的帝王,但並不希望他好大喜功。
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便好。
就比如漢武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打了幾十年,很提氣,讓‘漢’這個字成為了一個民族的名字,但其治下的百姓卻苦不堪言。
偌大的一個帝國,瀕臨崩潰。
若非其暮年幡然醒悟,這曆史真不知道會走向什麼方向。
太宗皇帝修《永樂大典》、大興土木遷都、五征漠北等,皆是耗資甚巨的事。
不可否認,太宗皇帝也是有些好大喜功的。
永樂朝的百姓,說實話,日子真的好不到哪裡去。
戰爭,帶來的從來就隻有傷痛。
但如今的於謙早已不是剛中狀元時的那個愣頭青了。
他知道,有些仗不得不打,有些代價,不得不付出。
當然,心中對於太宗皇帝的那些評價,於謙是不會當著朱見深的麵說出來的。
雖說於謙是朱見深的老師,但太宗皇帝是朱見深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