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宮中出來,朱祐樘帶著太子朱厚照行至先農壇主祭神農氏,行三獻禮(初獻、亞獻、終獻)。
祭文由翰林院負責撰寫。
祭文強調“敬天法祖,重農恤民”。
祭品包括太牢(牛、羊、豬)及五穀。
儀式中樂舞、祝禱一應俱全。
祭祀規模場麵宏大,京師的官員基本上都來了。
外圍聚集了不少百姓觀看,這種大場麵,一年隻有一次。
可不得好好看。
楊軒隱藏在人群之中,遠遠看著朱祐樘,他並沒有見過朱祐樘本人,隻看過畫像。
朱厚照站在下方,稚嫩的臉上寫滿了嚴肅。
以他好動的性子,應該是站不住的,想來應該是祭祀開始之前,朱祐樘認真交代過。
就是不知道朱厚照這副嚴肅的樣子能堅持多長時間。
祭祀結束後,朱祐樘換了身衣服,來到耤(ii二聲)田。
接下來,皇帝需要親自耕種,進行親耕禮。
皇帝親耕使用的農具自然是和普通百姓不一樣的。
金犁、黃牛已經準備好了。
朱祐樘上場,在禮官的引導下完成推犁動作,田埂旁還有老農進行指導,以示“天子與民同勞”。
皇帝需要扶犁三推(後增至九推),是整個春耕儀式中耗時最長的環節。
親耕禮在《大明會典》中進行了嚴格的規範,而《大明會典》又是朱祐樘下旨修的,他算是第一個按照《大明會典》進行親耕禮的皇帝。
親耕禮的政/治象征意義高於實際意義,旨在向天下傳遞“重農”的信號,鞏固統治合法性。
通過固定時間的全國性祭祀,強化皇帝“代天牧民”的權威,形成“天子—百官—萬民”的垂直動員體係。
親耕禮結束之後,皇帝會賞賜參與儀式的老農布匹、糧食。
並命戶部核查全國墾田數據,嚴懲荒廢農田的官吏。
甭管朝廷舉行春耕儀式背後有著什麼意義,但“重農”算是幾千年來的基本國策。
哪怕大明現在糧食產量豐富,但也不會改變這項國策。
春耕儀式結束後,皇帝通常會下詔減免受災地區的賦稅,或者推廣新農具、新作物。
欽天監在這個時候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呈報節氣曆法,指導全國農時,避免誤耕。
在古代的眾多衙門中,欽天監算是比較好的去處了。
對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也很少受到政//治鬥爭的波及。
當然,很少不是沒有。
如一些特殊的天象,就需要欽天監解釋。
而皇帝也會利用這些特殊的天象達成自己的目的,就看欽天監怎麼解釋了。
合乎心意,是職責所在,沒有賞賜,要是錯了,那就等著倒黴吧!
如洪武朝的李善長,他的死亡也和一次特殊的天象有關。
老朱想弄死李善長,這天象就是理由。
春耕儀式結束,時間已經不早了,太陽也已經西垂,皇帝、百官這才開始返回。
朱厚照早已經等的不耐煩了。
在現在的他看來,花裡胡哨的,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在這一天之中,他心裡已經不知道吐槽了多少次了。
天不亮就起床了,除了出發前吃了點東西,這一天下來就再什麼也沒有吃。
這會兒餓得肚子都開始叫喚起來了。
回宮的路上,朱厚照跑到了自己父皇的禦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