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的旨意到達內閣,然而作為內閣首輔的楊廷和竟然駁回了朱厚熜的聖旨。
朱厚熜滿腦袋的問號,他一下子就懵了。
然後他又下了一道旨意給內閣,結果楊廷和又給他駁回了。
朱厚熜這下不懵了,但卻很憤怒。
他讓黃錦去問楊廷和,他這是什麼意思?
楊廷和的回答也很簡單,說朱厚熜的旨意不合規矩,因為王守仁是勳貴。
朱厚熜直接就被楊廷和這話給氣笑了。
朕才是皇帝,朕的規矩就是規矩!
他讓黃錦去溝通,但楊廷和就是油鹽不進,堅持說勳貴不能入閣。
於是朱厚熜就說故攝政王曾經就以勳貴的身份統領內閣參政。
楊廷和表示這不能算,故攝政王整個大明僅此一人,不是其他人能比的。
楊廷和不想讓王守仁入閣確實是有原因的,首先勳貴不能入閣參政確實是有這樣的規矩,其次就是楊廷和和王瓊有過節。
王瓊現在是戶部尚書,之前是兵部尚書,王守仁之前能調回京師,就是王瓊的提拔,因為王瓊發現了王守仁的才能,不希望他被埋沒。
所以因為王瓊的關係,楊廷和對王守仁是有敵意的。
而楊廷和這個人,心眼也確實不大。
這也就能解釋楊廷和為什麼不讓王守仁入閣了。
王守仁獲封新建伯,勳貴的身份給了楊廷和最好的理由。
王守仁畢竟是正兒八經通過科舉錄取的二甲進士,在地方上為官期間,政績斐然,若沒有一個合理的理由,楊廷和還真不好拒絕。
而現在,他隻需要死咬勳貴不能入閣這個規矩就好了。
內閣的出現已經一百多年時間了,在這麼長時間的發展下,現在內閣的權力已經越來越大了,能夠駁回皇帝不合理的聖旨。
這也是皇權與臣權鬥爭的結果。
臣權會下意識去限製皇帝的權力。
內閣駁回皇帝聖旨的這個權力便是如此。
或許這其中也有防止皇帝濫用權力的因素在,但這種事,誰能說的清呢?
沒辦法讓王守仁入閣,這讓朱厚熜非常生氣。
但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給朱厚熜送上了一記助攻。
這個人就是楊一清,他推薦王守仁入閣。
在明代中後期,內閣大臣的推薦對入閣人選的影響較大。
楊一清的助攻,正合朱厚熜的心意。
楊廷和說這麼做不合規矩,楊一清表示特事特辦嘛,死守規矩,不知變通是不行的。
於是王守仁就這樣入閣了。
不過,因為王守仁沒有在中樞工作的經驗,隻能在一旁學習。
楊一清也是毫不吝嗇,積極向王守仁分享經驗。
王守仁確實是大才,學習的很快。
解決了王守仁入閣的事,朱厚熜便開始乾另一件事。
召回各地的鎮守太監,並嚴查他們的違法情況。
這一查確實發現了不少問題,而且還很嚴重。
朱厚熜毫不手軟,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鎮守太監的權力確實是太大了,他知道堂兄這麼做是為了確保兵權能夠由自己掌控,但這麼做後患太大了。
於是朱厚熜重新選拔了一批太監,準備派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