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十二月,戚繼光病逝,享年六十一歲。
臨終前,一個年輕人找到戚繼光,問他後不後悔。
戚繼光是這麼回答對方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年輕人聞言朝著戚繼光行了一禮,隨後一言不發的離開了。
在戚繼光死後,朝廷沒有給予任何的表示和撫恤,直至兩年後戚繼光的長子入京請求恤典,朝廷才下詔予以祭葬。
一代名將,落得了一個這樣的下場。
……
張居正死後,大明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吏治快速腐敗。
從嘉靖三十二年之後,官僚係統便遭到了清洗,官員們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隆慶年間稍稍鬆了口氣,但緊跟著就是更為嚴重的壓製。
張居正的考成法就是懸在所有官員頭上的一柄利劍,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來。
壓製的越狠,反彈的就越厲害,就像彈簧一樣。
吏治的快速腐敗,可以看做是整個官僚係統對張居正改革的一場報複。
就比如一個窮人受限於經濟隻能克製自己的欲望,但當發了大財之後,便會進行報複性消費。
現在大明的官僚係統便是這麼個情況。
萬曆皇帝朱翊鈞想做些什麼,卻有心無力。
甚至,宮內還發生了大火,皇子還夭折了!
楊軒隻是冷靜的看著這一切,絲毫沒有要插手的打算。
大明的病根已經很深了,需要的是一場“大手術”。
封建王朝的局限性就在這裡,做的再多,隻要底層邏輯沒有改變,那麼該出現的問題遲早還是會出現的。
大明已經走過兩百多年了,身體內部已經積攢了太多的病根了。
萬曆十七年,播州土司楊應龍公開作亂,但朝廷卻舉棋不定,始終拿不出一個章程來。
加上楊應龍大肆賄賂朝中官員,用錢抵罪,所以遲遲沒有受到製裁,這也助長了楊應龍的囂張跋扈。
成化年間的改土歸流並沒有取消所有的土司,因為有些土司是屬於特殊的存在,為安撫人心,確保改土歸流的順利進行,對有功土司及其後代還需優待。
隆慶五年,楊應龍承襲其父土司之職。
其人生性雄猜、陰狠嗜殺、驕橫跋扈,作惡多端。
但他又很會送錢,保住了自己的權勢地位。
恰在萬曆二十年,寧夏兵變,發生叛亂,朝廷更無暇關注楊應龍了。
短短月餘,叛軍便席卷了陝甘寧交界地帶,震驚朝廷。
同年四月,完成統一的倭國以對馬島為跳板,悍然發動了對高麗半島的入侵。
倭國的統一隻是完成了明麵上的統一,內部各大名派係傾軋,為消除其他大名的影響,同時也是將內部矛盾轉移出去,所以才有了這次對高麗半島的侵略戰爭。
兩百年左右的戰亂,倭國的國力始終上不來,加上大明一直在吸倭國的血,這讓倭國明白,必須想辦法擺脫大明,尋找一條出路。
否則遲早要亡國滅種。
賄賂大明的官員撤駐倭明軍就是對擺脫大明的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