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軒沒有選擇起義軍,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朱明王朝。
同等條件之下,他或許也是會選擇朱明王朝,因為在他心底,始終還是念及著一絲情分。
但若是起義軍足夠優秀,有能力建立起一個長久穩定的大一統王朝,那他肯定不會再去選一個腐朽的即將走向末路的王朝。
起義軍的力量很強大,但同樣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楊軒在近距離仔細觀察過後,對他們做出了評價:這就是一群流寇,成不了大事。
起義軍長期流動作戰,雖然李自成也在襄陽、長安等地嘗試建立政權,但時間太短,根基非常不牢固。
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一個穩固的根據地。
還有,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政權,對於新占領的地區缺乏有效控製和管理。
地方官員任命倉促,缺乏治理能力或忠誠度,導致政令不通,地方上各自為政甚至叛亂四起。
在經濟方麵,基礎脆弱,缺乏長期穩定的財稅來源和有效的經濟政策。
“追贓助餉”隻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卻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無法支撐長期戰爭和政權運作。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起義軍未能對占領區的社會力量進行有效的整合,樹敵過多。
李自成雖然喊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但在實際執行中,卻限於“割富濟貧”分浮財而非土地)。
而伴隨著起義軍規模的不斷擴大,李自成未能及時進行嚴格有效的軍事改革,軍紀逐漸敗壞,民心逐漸喪失。
而且,起義軍過度打擊士紳地主,“追贓助餉”政策雖然打擊了腐朽的官僚地主,但其殘酷性和擴大性將整個士紳階層推向了敵對陣營。
要知道,地主士紳才是地方社會的實際控製者和文化精英。
這要是換做老朱,在創業期間,是肯定不會得罪這些人的,相反還會爭取他們的支持,獲得他們的支持,根據地才能穩固下來,才能有底氣對外擴張。
除了士紳階層,起義軍也沒有爭取讀書人的支持,要建立一個長久且穩固的政權,人才是萬萬不可缺失的。
他們可以用來建立一個新的官僚體係,進行意識形態的建設,以及治國理政。
打天下可以用武夫,但治理天下必須用讀書人。
沒有讀書人和士紳階層的支持,起義軍注定成不了事。
老朱作為活生生的例子,照著他的路走,也不至於將士紳階層和讀書人推到敵對麵。
哪怕再不喜歡,創業階段也是離不開這些人的支持的。
看看老朱在當上皇帝之前,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儼然一副明君之相。
然而當他取得了天下,統治穩固之後,便向整個官僚集團、功勳集團亮出了屠刀。
這麼好的例子就在前麵,就是學不會。
也難怪楊軒覺得他們成不了事。
當然,以上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一點,最重要的是起義軍自身的階級和曆史局限性。
首先、起義軍缺乏先進的思想指導,他們的目標往往停留在“均田免糧”、“劫富濟貧”等樸素訴求上,缺乏建立一個新型、高效國家政權的長遠藍圖和先進理論指導。
其次、小生產者意識,也就是眼皮子淺,目光短淺。起義軍的領導層和主要成員主要來自小生產者,如農民、流民、底層士兵等,具有保守性、散漫性和平均主義思想,在取得初步勝利後容易滿足、腐化,難以克服自身的弱點進行深刻的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