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擴軍,第二件事就是搶種,雖然糧食暫時不缺,但坐吃山空顯然是不行的。
還需要有補充才行!
搶種的糧食以紅薯、土豆、玉米為主,這三種糧食,生長周期短,產量也不低,是應急的最好選擇。
俘虜中,有大量的青壯,不能白白養活他們。
組織他們種地,消耗他們的精力,讓他們沒有空去胡思亂想。
俘虜基本上都是農人,又在李自成的手底下當過兵,很好指揮。
下達命令,安排任務就完事了。
第三件事,楊軒建議先天下發布告,將此戰的戰果宣傳出去,這樣一來,或許北方不少地方就能不費一兵一卒收回。
這次的朝會,一直進行到了黃昏,中午休息了半個時辰,商量的事情也有很多。
封賞功臣、擴軍、搶種、收複失地等。
擴軍的方案楊軒已經做好了,不需要費心,隻需要執行,訓練方麵,楊軒建議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同時大規模培養中基層軍官。
另調吳三桂回京統領三千營,洪承疇回京統領五軍營,至於神機營和禁軍,楊軒親自執掌。
人才還是太少了,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這些人都已經戰死了,太缺少統帥了,楊軒隻能親自頂上。
好在他精力充沛,軍隊,政務都能都兼顧過來。
搶種糧食還是戶部負責,組織俘虜挖掘、疏通溝渠引水灌溉,保障糧食順利搶種。
連年的天災,對基礎建設和環境的破壞實在是太大了。
現在整個北方一眼望去,隻剩下零星的樹木了。
待天下平定之後,還得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不然抵禦天災的能力還是太低了。
遊走天下的時候,楊軒看到荒蕪的北方大地,清楚的認識到,破壞遠比建設更加簡單。
百餘年的努力,一次天下大亂便被破壞的乾乾淨淨。
他還記得,嘉靖朝的時候,北方的樹木還有很多,現在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後麵的建設任務很重啊!
收複失地楊軒並不擔心,現在淪陷的基本上都是北方地區,南方還在,南方的情況錯綜複雜,宗族勢力紮根,利益盤根錯節。
朝廷不好下手,所以楊軒的建議是朝廷先不管南方。
將目光對準川蜀,派出人聯係秦良玉,為他們送去軍餉,並讓他們試探著聯係張獻忠,看看能不能招降。
因為楊軒看上了張獻忠的義子李定國。
他也是在張獻忠的起義軍中混過的,對於高層將領都有過了解。
李定國此人可為帥,為人不失大義,品性還行,小毛病有,但不影響什麼。
他打算將李定國招降,培養成大明軍中的實權人物。
天下大亂的時候,最容易湧現人才。
他在遊走天下的時候,也在留意這些人。
將吳三桂和洪承疇調回來,遼東那邊就剩下了一個祖大壽,楊軒以朝廷的名義給對方的命令就是守住遼東,不能讓西伯利亞人繼續南下。
攘外必先安內!
先將內部的問題處理好,再收拾外敵。
遼東一直缺少軍餉,楊軒是知道的,這一次直接將欠餉給補足了,並且還預支了未來一年的軍餉。
不過由於數量巨大,並且京師至山海關這一段沒有收複,所以楊軒給遼東的命令是讓他們自己派人來運。
正好吳三桂和洪承疇都要回來,也要派兵保護。
這些兵回去的時候,就可以將軍餉帶回去。
楊軒要用吳三桂和洪承疇,但也沒打算讓他們將心腹都安排進新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