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沉默良久。
他無法否認楊軒的話,或許他還能夠找出很多理由,但那是因為立場不同,看法自然就不同。
在前來京師的路上,他想了很多。
跳出當局者這個角度再去想楊軒剛剛的那些話,李定國覺得還是很中肯的。
打天下可不是光會打打殺殺就行的,還得會交朋友。
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才。
起義軍內部基本上都是莽夫,地盤少的時候,還沒什麼問題,但當地盤大的時候,很多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老朱當初打天下的時候,是相當缺少人才,很多地方讓武將去主政。
畢竟那個時候,是整個天下都缺讀書人。
就連老朱統一天下之後,很多地方的主政官員都是直接從當地找的地主豪紳,就因為他們在當地有威望,還讀過書。
天下剛剛統一,最重要的就是穩定,所以很多問題老朱直接就忍了下來。
他深刻意識到人才的稀缺,所以開科取士,並給讀書人免稅的優待。
可慢慢的他發現,錄取的學子背景不簡單啊,或者說教育資源被壟斷,最底層的百姓接受不到教育。
時間一長,整個朝堂就會變成一潭死水,社會的上升渠道徹底被封鎖,底層沒有了上升渠道,這是要出大問題的。
而且這樣下去的話,這大明還是他們老朱家說了算嗎?
於是洪武五年第三次科舉,隻進行了鄉試,連會試都沒有進行便被老朱叫停。
洪武六年至洪武十六年期間,十年時間科舉暫停,改為舉薦製。
然後十年時間,鼓勵教育,興建學校,設立縣學、府學、國子監三級體係,選拔學官,並將教育工作作為衡量政績的重要指標。
正是因為老朱對教育的重視,讀書人才漸漸多了起來。
說個笑話,老朱要是沒有鼓勵教育,興辦學校,後麵哪兒有那麼多的官員給他殺?
為了降低底層百姓的學習成本,他規定了科舉隻考四書五經,考試文體通用八股文。
儘最大的可能給了最底層百姓的相對公平。
雖然發展到後期,尤其是到了清朝時期,八股文成為了禁錮思想的工具,但不可否認,這是最底層百姓成本最低且唯一的上升渠道。
看待問題不能片麵的看,隻盯著壞處。
要辯證的去看。
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規定考試內容,進行八股取士,已經是對最底層百姓最公平公正的方法了。
教育成本這個問題,是任何時代都無法避免的。
不這樣做,那些地主士紳,豪門貴族,他們所擁有的教育資源遠不是最底層百姓能夠想象的。
兩百多年下來,大明不缺讀書人,按照識字率百分之十五的比例看,幾千萬人還是有的。
如果大明以後要進行工業化的話,那麼這幾千萬的讀書人就是最大的優勢。
全麵開展掃盲教育,成本太高,朝廷根本支撐不住。
飯隻能一口一口的吃。
幾千萬人,除去那些童生以下的,數量依然不少。
這是一股極為龐大的力量,起義軍竟然將他們拒之門外。
尤其是張獻忠在川蜀屠殺讀書人的舉動,更是引起了整個階層的反對。
讀書人要是玩起心眼來,防不勝防。
僅僅是得罪讀書人這一條,起義軍就注定了難以成功。
李定國反思了楊軒的話,也認識到起義軍到底犯了哪些致命的錯誤。
怪不得楊軒叫他們流寇呢!
楊軒看著李定國反思的模樣,並沒有打攪。
李定國並不笨,他能夠想明白。
“太師,受教了!”李定國起身,麵向楊軒行禮。
“坐,咱們就是隨便聊聊。”楊軒淡淡一笑,抬手示意。
“不過我還是要告訴你,按照現在的局勢,就算起義軍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成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