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對於科技發展有著促進作用,正德年間大明第一次科技爆發,留下了豐厚的底蘊。
不過後麵朝政腐敗,很多技術並沒有化為戰鬥力,而是保存了下來。
在楊軒接掌朝政之後,便開始利用正德年間留下的科技底蘊,發展生產力。
正因如此,楊軒才能武裝起數十萬大軍。
此次討伐李自成,明軍兵分三路,每一路五萬大軍,共計十五萬,號稱三十萬。
這是自古以來約定成俗的規矩了,會誇大兵力,給予敵人心理壓力。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心理戰術的運用。
十五萬兵力,全都是一戰戰鬥人員,不算後勤人員,不然的話,號稱五十萬,八十萬大軍也是可以的。
古代行軍打仗,通常都是三至五人供養一名士卒,後勤方麵的人員占大多數。
不過現在屬於是本土內地作戰,民夫招募方便,後勤壓力也小,不需要大量的後勤人員跟隨大軍作戰。
相反遠征的話,就需要大量的後勤人員隨軍作戰了。
比如朱老四遠征漠北,號稱五十萬大軍,可能一線作戰人員就隻有十多萬,剩下的屬於二三線作戰人員,民夫的比例並不高。
如果一線作戰人員損失過大的話,就需要二三線作戰人員補充上去,民夫沒有經過訓練,作戰意誌不強,貿然補充,非但不能起到恢複戰力的作用,甚至在戰鬥的時候他們會帶頭潰逃。
所以,朱老四在遠征漠北的時候,會集合大量的衛所兵充當輔兵,負責後勤,他們接受過訓練,懂軍令,他們能保護後勤物資,也能在一線作戰人員傷亡大的時候進行補充。
十五萬的兵力和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比起來兵力自然不占優勢,但明軍的優勢是裝備好,訓練好,紀律強,作戰意誌堅強。
所以,這一戰,楊軒是充滿信心的。
整個作戰計劃都是他製定的,當然,他主要負責的是整個大的戰略方麵,兩軍交戰之後,怎麼打,那是一線指揮人員的事。
消息傳遞本就不快,他不可能去進行微操。
不然勝仗也能打成敗仗。
大軍開拔之前,他將李定國、洪承疇、吳三桂幾人叫到麵前,進行叮囑。
他強調各路大軍不可貪功冒進,需穩紮穩打,將攻打下來的地方消化完成後再進行進攻。
還有,他暗示幾人,所有不服從朝廷政策的地主士紳都按照反賊李自成同黨的罪名處置。
這場戰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南方清理乾淨,為土地國有化掃清障礙的。
聽完楊軒的指示,三人便率軍開拔。
半個多月後,明軍抵達前線。
相比明軍軍容整齊,士氣旺盛,大順軍在氣勢上明顯要輸一籌。
隨著兩軍開始交戰,大順軍直接被明軍的戰鬥力給震撼到了。
那密集的炮火就跟不要錢似的,一輪接著一輪。
兩軍還沒有正式接觸,大順軍就已經付出了不小的傷亡。
明軍的戰術並不難理解,就是大炮轟完步軍衝,步軍衝完大炮轟。
若是正麵遇到的抵抗強烈,那就從兩翼進行穿插,攻擊側翼。
打擊敵軍的士氣,動搖敵軍的軍心。
就是憑借著這樣的戰術,明軍一步步穩步推進,取得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後勤方麵完全不用擔心,楊軒招募了四十多萬民夫,晝夜不停的為前線大軍運送糧草,彈藥等物資。
……
前線節節敗退的消息不斷傳到李自成的麵前,這讓他的臉色極為難看。
他的兵力數倍於明軍,竟然還打成了這個樣子,實在是令人難以接受。
要知道,他們兵力占優,打的還是防守戰。
可在明軍的麵前,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李自成想不明白,為什麼短短兩三年的時間,明軍就像換了人似的。
那他以前殲滅了那麼多的明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