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狀態良好。
每個人都在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行動。
“主公誌向遠大,亮願意永遠追隨。
儘一份力氣。”
諸葛亮長身而起,拱手向孫策深深一拜。
“當初我見到主公的第一眼。
就知道主公是一個偉大的人。
雲也願意追隨主公。
雲不會智謀。
但有一身武力。
會為主公清除一切阻礙。”
趙雲抱拳大聲說道。
荀攸、賈詡、甘寧同樣站了起來。
向孫策恭敬行禮。
皆是表達了自己的支持之意。
孫策嘴角微微上揚。
自己的心腹沒有讓他失望。
造反這種事情都敢跟著乾。
孫策的目光落在賈詡身上,笑道。
“我已經做出回答。
不知道你問這個問題是為了什麼?”
“回稟主公。
您想要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取大漢而代之。
肯定會有很多人反對。
所以這個過程要一步步來。
不能統一天下後。
直接一步到位。”
賈詡說道。
“屬下建議主公先封王。
試探一下哪些人劇烈反對您。
也來,也是讓天下人逐漸適應您的野心。”
孫策明白了賈詡的意思。
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劉氏諸王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
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可以說,封王和稱帝的本質差不多。
都是造反。
隻不過稱帝是直接造反。
封王是隱晦造反。
如果孫策封王。
那麼肯定會有一大批反對的人跳出來。
孫策就能知道知道誰在反對自己。
孫策可以除掉他們。
讓他們不成為阻礙。
當然,封王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清除對手。
畢竟孫策直接稱帝。
照樣可以清除對手嘛。
孫策百萬大軍在手,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懼怕敵人。
有敵人跳出來。
孫策就敢殺。
來一個殺一個,來兩個殺一雙。
就是這麼霸道強勢。
那麼封王的目的何在?
更多的是讓天下人認可,或者說習慣孫策的存在。
舉個例子。
一個小偷每天偷一家超市一包方便麵。
一開始商家震怒。
但如果小偷堅持不懈的偷。
時間一長。
商家會在不知不覺中習慣。
有一天小偷偷了兩包方便麵。
商家頂多驚訝一下,不會為之所動。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哪一天小偷不偷方便麵了。
商家還會奇怪呢。
孫策的情況也是如此。
先封王。
讓天下人知道孫策的野心。
一開始,天下人肯定接受不了。
會反對,會反抗。
但時間一長。
天下人就會習慣,默認孫策封王。
哪一天孫策稱帝。
天下人也不會驚訝,反抗也不會激烈。
如果孫策不稱帝。
天下人反而要奇怪了。
簡單點說,孫策封王。
就是要用習慣的力量。
更加平和的過渡權利。
讓新的王朝取代大漢王朝。
除了甘寧這個純粹的莽夫。
諸葛亮、荀攸、趙雲都不傻,相反很聰明。
很快便想通了賈詡的計劃。
“主公,我覺得挺好。
先封王,再稱帝,給天下人一個緩衝時間。
讓他們接受、認可您。
這樣您的天下將會更加穩固。”
諸葛亮說道。
“明天上朝。
我會上奏折,請求陛下封您為王。”
荀攸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