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眾風流長孫皇後!
李世民久聞褚亮賢名,親自登門求訪,引為秦王府文學,禮遇甚厚。[燃文書庫][][774][buy][]他的兒子褚遂良博學多才,李世民對他很有好感,也被引入秦王府做了鎧曹參軍。
李世民下令投降者一概不問。歸降士卒,均令薛仁杲兄弟及宗羅睺、翟長孫等將之。李世民與他們射獵,從容而無所防範,歸降者皆畏威銜恩,甘願效死。
站在一旁的史萬寶,聽了李世民一席話,不禁歎道“這些東西,可是曆代兵書上都沒有的。因事製宜,臨機決斷,秦王殿下可謂兵家奇才。”
李世民微笑道“宗羅喉所率的將士,大都是隴西人,將領驍勇,士卒強悍。我軍出其不意而攻破敵陣,但斬殺和俘獲的人數並不多。若不急速進擊,潰敗的西秦軍會全部逃回折墌城。薛仁杲稍加安撫,再用其守城,我們要克析墌就難得多了。今我急速進擊,攔住歸路,逼使西秦軍敗兵散歸隴西。析墌城得不到增援,城中兵弱,上下自然膽破,來不及謀劃守城之策,這便是我們迅速克城的緣故。”
史大奈問道“秦王在淺水原一戰而勝,馬上含去步兵,又無攻城戰具,隻率二乾騎兵直抵城下。眾人不僅認為不能克城,而且為秦王捏了一把汗。而到頭來,竟沒費大勁就攻克析墌,這究竟是什麼緣故?”
李世民率唐軍開進析墌城,封存府庫,檢點人馬。此次大勝,獲精兵萬餘人,男女人口五萬,唐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唐將領們紛紛向自己的統帥致賀。
薛仁杲已然山窮水儘,除了投降,無路可走。天亮時分,他先是放回了前次大戰中俘獲的唐軍將領劉弘基、李安遠、慕容羅喉等人,隨後大開城門,舉城投降。困在城外的宗羅睺,也隻好跟著投降了。
夜幕降臨,秦王大軍陸續而至,把折墌城包圍起來。城內守軍本來就少,此時更加人心浮動,誰還肯再為薛仁杲賣命守城?時至半夜,城門突然打開,先是內史令翟長孫率眾來降,接著,又有薛仁杲的妹夫,左仆射鐘俱仇率大隊人馬前來歸順。
薛仁杲正陳兵析墌城,等待收攏從淺水原敗退下來的士卒,準備合兵一處,與唐軍決戰。李世民渡過涇水,兵臨城下,切斷了宗羅喉敗兵逃歸折墌城的去路。薛仁杲驍將渾幹等數人前來投降。人心離散,薛仁杲心生恐懼,急忙引兵入城,堅守不出。
李世民果斷而堅定“我考慮已久,破竹之勢,不可錯失,舅舅不要再說。”說罷,雙腿在馬腹上一夾,提韁一抖,催動白啼鳥箭射一般衝了出去。身後兩千精銳,其勢堪比排山倒海。直至析墌城下,擋住了宗羅睺散兵入城堅守的退路。
“秦王不可!”隻聽得一聲大叫,其舅父竇軌橫擋在馬前,“雖然宗羅喉已破,薛仁杲仍然據守堅城,不可輕進,請秦王且觀望片刻。”
李世民迅速集合兩千騎兵,揮旗喊道“隨我追來!”
西秦軍頓時大亂,如水決堤,死傷數千。宗羅喉見敗局已定,急忙收拾殘兵敗將,棄高墌城於不顧,匆匆忙忙向析墌城退去。
李世民率長孫順德、史大奈、史萬寶等數十名驍將,各率一旅人馬衝入陣中,穿梭拚殺,勢不可擋。於是,戰場形勢馬上逆轉,一個表裡相應,內外夾擊的格局立時形成。李世民身先士卒,殺入敵陣深處。唐軍一時奮激,呼聲震天。
宗羅喉見唐軍主力出動,誤以為是秦王李世民親率大軍來戰。急忙集中全部兵力,傾巢出動,向唐軍發起了進攻。畢竟敵眾我寡,眼看龐玉漸漸不支,突然一支精銳從淺水原北殺過來,正是秦王李世民。宗羅喉急忙還站。
次日,天剛亮,李世民命右武候大將軍龐玉,率五萬大軍在淺水原南布陣,擺出了一個與西秦軍正麵決戰的架勢。
幾天後,李世民看準戰機,說道“現在可以出戰了。”
此時,宗羅喉軍中不僅缺糧,而且已斷水三天,正在萬分焦急,求戰心切,見唐軍準備出戰,心中大喜。急忙派出精銳,擊鼓呐喊,猛攻淺水原唐營。粱實所率領的僅是一小股人馬,他按照李世民之令,守險不出。西秦軍屢攻不下,銳氣受挫,軍中上下愈加焦躁不安。
李世民與眾人商議,認為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李世民下令命行軍總管梁實率部在淺水原紮營,誘敵出戰。
李世民大喜,“打開營門,迎接二位將軍。”
牟君才回答“軍中糧儘,將士離心。”
李世民大聲喊道“所來為何?”
李世民帶領著眾將士快步走出中軍大帳,守營將士們正欲放箭,卻聽對麵一將領高聲喊道“請稟知秦王,西秦部將牟君才、梁胡郎率所部人馬前來歸降。”說著,眾人紛紛下馬,在營外跪了一片。
此時,秦王大軍已與薛仁杲軍相持了六十多天。忽然,探子來報“啟稟元帥,一隊西秦人馬直奔我軍大營而來。”
無垢在給李世民的回信當中,提到了李密歸唐一事。李世民看完信後興奮不已,看來,當初起兵所定的“奪取關中,據險養威,徐觀中原鷸蚌之爭,以收漁人之利”的戰略無疑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