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眾風流長孫皇後!
崇文殿內,房玄齡麵見李世民,“陛下,並省官員一事,遇到很多阻力,原來秦府中許多舊人,因為沒有得到一官半職,所以有很多怨言。他們紛紛議論,說那些前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都任官了,自己怎麼反被排斥在外。”
李世民聽了,便問房玄齡“玄齡,依你看,此事如何處理?”
房玄齡心有所想,卻答“但聽陛下吩咐。”
“人君當以天下為公,而不能為己之私產。古者治國,皆明此理。如今朕與卿等衣食皆出於百姓,怎能不為百姓著想?選賢才正是為了安百姓,為百姓謀福利。所以應當問的隻有才能是否勝任,而不是新人舊人。並非朕不念舊情,可是如果單以私情為標準衡量,不問才學,豈是至公之道?”
李世民一席話鏗鏘有力,字字珠璣,言罷李世民看著房玄齡。
房玄齡也看著李世民,心中無限欣慰。他原來擔心玄武門的陰影會影響這位年輕的天子,會令李世民缺少包容和公正,不能走上治國的正常軌道。現在來看,這已不成問題。
想及此處,房玄齡拜倒,長長說了一句“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李世民上前拉起房玄齡,“任務很重,愛卿要多多費心。”
君臣二人都微微一笑。
最後房玄齡等人定京官文武共643人,裁汰了一批官員,大大精簡了中央機構,提高了辦事效率。
同時,房玄齡還編寫了《唐律·職製》,對各種官員的違法亂紀現象作出了法律上的製約。比如,規定指出諸官都有法定的員數。如果主管人置員過限或者不應置而置,多置一人杖一百,多三人罪再加一等,多十人徒二年。這樣就有效防止了人員超編。同時,律文中還對官員貽誤公事、辦公出錯等現象規定了懲罰的條款。正是因為這些製度和法律的嚴格實施,貞觀初年才出現了政治清明的局麵。
麗正殿,爐火熊熊,溫暖如春,李世民斜躺在禦榻上看著密表,眉頭漸漸皺了起來。密表上說,長孫無忌當吏部尚書時,其權力超過了他的職責範圍,方方麵麵的事情他都過問,如今為右仆射,更是受寵過盛,權力大得驚人。還說陛下對長孫無忌寵信過度了。
李世民把密表放到一邊,對身邊的內侍說道“傳右仆射來見。”
長孫無忌步履匆匆來到麗正殿,“拜見陛下。”
李世民把奏表拿給長孫無忌看,說道“我和你坦誠相待,如果不把聽聞的事互相告知,怎麼能談得上心意相通呢。”
“陛下,這……”
此時,無垢從內殿走了出來,望著長孫無忌腰間的佩刀,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哥哥,你何以……沒有解下佩刀?”
長孫無忌望望身上佩刀,心中亦是一顫,想是剛才太過著急,門口守衛亦沒來得及攔他,這才帶了刀進來,也不自覺……“來得匆忙,把這事兒給忘了。”(依大唐律,攜武器麵君者——死罪)
麗正殿中,氣氛一時僵住,三人臉上皆是異樣的神情,還是李世民最先打破沉悶,輕摟住無垢的肩,“好了,無忌不是外人,難道還會害我不成?”
說著,望長孫無忌一眼,“你啊,下次要小心!趁現在沒有被人發現還不趕緊離開!”
“是!”
望著長孫無忌急匆匆離去的背影,無垢心中擔憂,此事是瞞不住的,轉身對李世民說道“陛下,還是免了無忌的右仆射之職吧。”
李世民擺擺手,“你看你,又來了。無忌我還不了解嗎?他又有才乾又忠心,朕不想再聽你的此番固請。”
無垢無奈,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長孫家又當如何是好呢?
一切果如無垢所料,次日的朝堂上,百官開始討論怎麼處置這件事。有人覺得長孫無忌是皇帝的大舅哥,對皇帝不會有威脅,監門校尉竟然允許有人把刀帶進宮,所以必死無疑。戴胄說這事不公平,按說長孫無忌忘記交刀和監門校尉忘記要刀,兩人都是忘記,長孫無忌犯在前,他應該首先交,雖然他是右仆射,監門校尉是個小軍官,但在法律上是不公平的。後來,在戴胄的堅持下,監門校尉免予一死,改為流放。
得知有人密告長孫無忌攬權,無垢又坐不住了,去年年初長孫順德受賄,八月,高士廉因沒有轉呈王珪的密奏而被李世民調任為安州大都督,現在長孫無忌又被人彈劾……想到這裡,無垢立即差人給長孫無忌傳話,囑咐他一定要辭職。
顯德殿內,長孫無忌詞真意切,懇請辭去右仆射之職。
李世民見狀,隻得歎了一口氣,對長孫無忌說道“允卿所請,罷右仆射一職,但仍為開府儀同三司。”又對滿朝文武說道“朕跟長孫無忌是什麼關係,我跟你們大家說,我們倆就像父子一樣,我對他就像對兒子一樣的信任,你們不要有彆的想法。”
“臣,謝陛下!”長孫無忌心存感激地磕了一個頭。
本書由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