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遼風雲錄!
一、
布置完觀戰有關事宜,王進賢立即趕回尋山所。
上一次回尋山所,由於王進賢剛剛複出,想的多是組建水師右營的事情,尋山所的很多事情還沒有想明白。這一回,王進賢是帶著比較成熟的方案回到尋山所。
在做出具體安排之前,王進賢覺得還要進行一遍考察。從日本帶回的工匠已經安排在尋山所住下,他們已經開始批量生產日式火繩鳥槍。對生產過程的機械化也比較順利,有鄧玉函、王征、薛風祚做技術支持的焦勖團隊,
經過黑色火藥、水泥機械化的錘煉,對於風力和水力的應用,對於複雜重複過程的機械化已經頗有心得。目前,尋山所的黑色火藥、水泥、冷兵器的生產已經實現初
步的機械化。對日式鳥槍的機械化雖然進展順利,但是相比於日本匠人的精工細作,初步機械化做出的成品還是顯得太粗糙了,需要進一步改進。要說日本匠人造的
火槍,那質量真是好,每一件都仿佛工藝品,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凡是看到的人,沒有不敬佩的。而日本工匠在尋山所由此也獲得了尊重,這種尊重使他們多多少
少忘記了思鄉之苦。
但是,化學產品的生產就沒有這麼順利了,由於工藝上的不穩定,機械化也就有力沒處使,進展艱難。到了明朝,王進賢才意識到,對於一個現代社會來講,化學工業
是多麼的重要。這是一個可以比肩機械工業和電子工業重要的行業,甚至比後兩者更為基礎,沒有化學工業,機械和電子工業簡直就是無米之炊。王進賢目前就遇到
了這樣的瓶頸由於氯酸鉀的生產工藝問題,生產出來的氯酸鉀不但數量上不去,而且純度不夠高,製出氯酸鉀成品極不穩定,進而影響並製約了手榴彈的製造。
投擲類火器簡單易行,很早就出現了,早到連王進賢都搞不清楚什麼時候出現的。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投彈的輝煌時期出現在西歐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的火槍和火炮還不夠先進,火力密度還不夠大,此時的戰場正是專業的擲彈兵大顯身手的場合。擲彈兵在子彈、炮彈橫飛的戰場上,堅定的向著敵人的陣地前進,在到達合適的距離後,他們從容的背好步槍,點燃沉重的榴彈,將之擲入敵人的陣地。可想而知,擲彈兵不但力量驚人,而且膽魄非同一般。自1645年,法王路易十四創建首支專業擲彈兵部隊之後,擲彈兵成為國王們的新寵,紛紛花大價錢成
立精銳的擲彈兵部隊,一個擲彈兵營所花費的經費通常要數倍於幾個普通的步兵營。當時的榴彈,小如橙子,大如柚子,外覆鐵皮,內充火藥和殺傷碎片,好似石
榴,故名榴彈。如此大的一個鐵疙瘩,能否投入敵人陣地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否投擲到殺傷範圍以外,彆花了大價錢造一顆榴彈,最後把自己人都炸死、炸傷
了。因此,當時的擲彈兵都膀大腰圓,力大無窮,為一時之精銳。王進賢也叫人試製過這種榴彈,效果非常不理想,大部分明軍投擲的距離都很近,擲彈仿佛就像投擲一顆鉛球,王進賢心想不如把投彈變成投擲標槍,標槍投得多遠啊!而且笨重的榴彈攜帶、運輸都不方便。好在王進賢是另一個時空來的人,對此,他提出了幾個問題
第一,能不能將含能更高的氯酸鉀摻入黑色火藥中,加大榴彈的爆破力量;
第二,能不能將外麵的鐵皮本身變成殺傷碎片,這樣將大大減輕榴彈的重量,減小榴彈的體積;
第三,需不需要給榴彈加
上木製手柄,加裝木製手柄,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榴彈的重量和體積,但是這樣做的好處是——會使榴彈的力矩加長,通過手臂的旋轉,其加速度和儲能效果都會更
好。但是這是建立在能有效降低榴彈的重量和體積的前提下的,如果前兩條不能實施,第三條就不可能被采用;
第四,是否可以使用拉發
引信,不再使用點燃引信。其實使用點燃引信倒不是個大問題,在使用火繩槍的年代,每個使用火器的士兵手中都必然有火種,點燃不過是讓事情更麻煩一些,降低
榴彈的使用頻次和火力密度,但是如此沉重的榴彈,很難高頻次使用。如果能夠加裝木製手柄,那麼加裝拉發引信順理成章;
第五,外皮一定要用鑄鐵嗎?其他材質不行嗎?比如陶瓷,使用陶瓷將極大降低榴彈的重量。
而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減輕重量、減小體積,也就是第一條和第二條能否實現。
實現第一條問題不大,隻要能製造出高純度的氯酸鉀,摻入黑色火藥即可,這將有效增加爆破當量,減少重量,也為第二條的實施打下基礎。
實現第二條的關鍵除了有效提高內部爆破當量之外,還有賴於鑄造工藝的整體水平。王進賢向焦勖傳授了將榴彈外皮變成殺傷碎片的方法,讓他去進行試驗。
至於第五條,隻能依靠探索和實驗了。
這一次,當王進賢拿到手榴彈樣品的時候,他笑了。尋山所的手榴彈樣品是一個刻畫著粗糙紋路的卵形爆炸部、下麵接了一節木製手柄。鑄鐵的卵形爆炸部粗糙的可以
剌破人手。至於木製手柄的製造,完全是按照王進賢的描述製造的。利用拉毛銅絲和碎玻璃的摩擦生火,經過用鞭炮引線製作的導火索,引燃卵形爆炸部的氯酸鉀和
黑色火藥混合物。工藝十分簡單。王進賢試了三枚,居然有兩枚都沒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