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遼風雲錄!
一、
春去秋來,眼見得秋天就要到了。王進賢算計著自己該往登州跑一趟了。
在農業上,王進賢回到尋山所後,讓高汝見召集種地高手。王進賢向他們一字一句地念了徐光啟信中關於種植番薯、花生、玉米的部分,並且提出了種地兩年三熟的想法。
高汝見幾個人低著頭,一言不發。王進賢等了一會,耐不住了,他現在和這些人越來越熟悉,特彆是娶了齊倉的女兒傅氏之後,眼見得和這些人親近了許多,於是便更加隨便了。他踹了高汝見一腳“高百戶,怎麼樣,拿句話啊!”
高汝見“這個事兒忒大了,這麼也給容我們想一想。”高百戶也少了惶恐之色,表達意見更加自如。
王進賢又等了一會兒,見還沒有動靜,知道他們心裡打鼓,不過在這件事上王進賢自己心裡也打鼓,自己從小五穀不分,就從書上看了那麼幾句,要讓他大規模推廣,他這心裡也害怕。膠東地區本來就山多地少,正常的年份大家都吃不飽,要是自己這麼一瞎折騰,搞個饑荒出來,那還了得。幸虧有從登州帶回的糧食,他才敢下決心,於是道“要不這樣吧,先找幾塊田,試一試,如果可行再大規模推廣。”
高汝見“這個法子好,可是土地都是各家種的,誰願意拿出來試,萬一長不好,誰願意吃這個虧。”
王進賢思索了一下,道“這花生、玉米、番薯,都是種在土地條件差的地方,不和其他作物搶田。這樣,高百戶你們幾個,找幾塊地,分近海鹽堿地、山海間貧瘠地、山坡地三種,分彆種植這三種作物,印證一下徐檢討的經驗,了解一下作物習性,看看效果怎麼樣。收成歸公,所裡按照等重來交換穀粟。怎麼樣?”
高汝見“這個法子行!那麼兩年三熟就不搞了?”
王進賢頗為氣憤地看了他一眼,真不知道他腦子裡成天在想什麼,似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似的。
王進賢“怎麼能不搞呢!你們幾個人家裡都撥出一畝地來,從五月開始種植大豆,秋收後第二年春天種植穀子、高粱,明年秋天種植冬小麥。所有收成一半歸所裡,一半歸自己。不管有沒有收成,所裡都按照每畝平均的收成給予穀粟。”
高汝見“那敢情好。”
王進賢“你們幾個好好做事,說不定在你們手裡,尋山所能成為魚米之鄉呢!”
二、
王進賢的願景還是太美好了一些。尋山所屬於近海丘陵地帶,鹽堿地多、山地多,雖然經過春夏幾近兩個季度的生長,玉米、花生和番薯在山坡和貧瘠的土地上的成長效果不錯,但是在鹽堿地上還是長不出來。而且這三種作物雖說是不挑地,但是缺肥缺水還是不行。高汝見對於這個成績已經是非常滿意了,他興奮的對王進賢說“這三種作物真是不錯,特彆是番薯,又不挑地,產量還是彆的作物的好幾倍。我看要把尋山所的山地利用起來,至少能夠增產3成以上。”
增產3成,這可不是王進賢希望的結果,膠東半島土地貧瘠,近海多鹽堿地,即使多出3成也變不了魚米之鄉。
王進賢“高百戶,尋山所山陡水急,你看如果能夠引水灌溉,能夠增產多少?”
高汝見愣了一下“應該可以增產5成以上。”
王進賢點點頭“那你帶頭去乾吧,爭取今年增產5成以上。”
看著高汝見遠去的背影,王進賢歎了口氣人才!沒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談。高汝見已經是本地種地數一數二的能手了,可是思路還沒有自己開闊,這些主意還要自己出,他的思路範疇隻局限在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上。而王進賢自己甚至連一天的地都沒種過,頗有一種紙上談兵的感覺。在沒有實踐經驗,理論水平又很低的情況下,王進賢對於處理農業生產問題感到壓力山大。
怎麼樣才能讓尋山所大片的近海鹽堿地生產點什麼東西呢!
尋山所能夠成為魚米之鄉嗎?
農業問題,王進賢現在隻能去求助徐光啟。
三、
在基礎農業上的挫敗感,隻能從農副業上找回自信了。尋山所山多地少,丘陵連綿。受到羽絨服項目的啟示,王進賢開始推動放養野蠶的項目。在膠東的丘陵中,專門有一種野蠶,吃椴木的葉子,吐出的絲較粗,可以製成粗綢。自從了解了這個信息,王進賢就開始留心。這回回到尋山所,王進賢進行了專門的調研。王進賢的本意是想抽出專人進行專門的養殖,最終形成大規模的粗綢工業生產。但是經過調研,王進賢放棄了這個想法。和王進賢在21世紀所想象的不同,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專門化生產在明朝的效率並不高。專門化生產需要抽調專人進行生產,如果刨除人力成本,專門化生產的效益甚至還不如放養。相對而言,放養的人力成本要低很多,春天放,秋天收,之間就任野蠶在林子裡自生自滅。雖然效率不高,但是相對效益卻不小。因此,放養聽起來比較落後,卻是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的生產方式。夏夜,每當王進賢在林中漫步,聽著野蠶吞噬樹葉的“沙沙”聲,王進賢居然覺得好似天音。
四、
在工業上,王進賢由於屢經挫敗,心理預期已經很低了,這樣倒是會有一些驚喜出現。王進賢把蒸餾酒項目托付給李文燭。李文燭經過多次實踐,又和王進賢進行了多次討論,王進賢和李文燭達成共識
1,蒸餾酒的質量在根本上是取決於釀造酒的質量的。
2,多次蒸餾,雖然可以使酒勁更大(酒精濃度高),卻無法真正“伏火”,燒酒呈現出燥辣的味道,將酒長時間保存似乎才是“伏火”的最好辦法,之後的酒會呈現出醇厚、綿柔的味道。但是也不是絕對的,前期的生產工藝似乎也有不小的影響。
3,高粱所釀的酒,味道最為純正。
依據這些結論,王進賢和李文燭決定
1,將釀造酒的過程納入尋山所製酒過程,以便全麵監控。
2,以高粱作為釀酒的主糧。
3,製酒完成後,貯藏“伏火”。
五、
經過一番實驗,王進賢發現製出的酒還是有缺陷。首先是酒的味道單一,缺乏醇厚、多層次的酒香,其次是還有一些異味。
王進賢反複琢磨推敲,突然覺得豁然開朗曆史上的名酒都是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經過釀酒者的反複改進工藝,才有了成熟的方法。自己兩眼一抹黑,平日也不參與勞動,想靠拍腦瓜就一下子成功,是不可能的。眼下,有兩個辦法一是依靠工人通過勞作,依靠經驗不斷改進工藝;二是依靠李文燭等人,采取反複試驗的方法,不斷記錄工藝改進對酒的味道所產生的影響,最後加以總結。前一種辦法,簡便易行,但是多少有點撞運氣的成分;第二種方法則笨的多,浪費也大,但是所積累的經驗最終轉化為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即使做不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可以做到了解前期工藝對後期產品所產生的影響,有利於今後的發展和把控、傳承。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是一種工業化的方法,可以為今後更大規模的工業發展積累經驗,開創道路,而這正是王進賢所希望看到的。
經過和李文燭的反複交流,李文燭最終認可了王進賢看法要建立一套有序的、可傳承的、可驗證的方法,用實驗驗證的方法代替個人經驗,用數據的積累分析代替個人根據經驗的靈光乍現,是更為可靠、更加長遠的辦法。而這也漸漸成為明真派在方法論上的重要理論基礎。
這一批酒就作為“尋山仙露”的第一批原漿,加入周履靖方子中所列出的中草藥,之後進行貯藏,下一步則是要考慮營銷的問題了。不過在此之前,更為重要的兩個任務是構建燒酒的實驗體係和培養相關人才,特彆是品酒師的培養,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既然燒酒生產項目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王進賢覺得應該給李神仙再派點活,王進賢決定把煉丹師的老本行——火藥的製備交給李神仙。
六、
薛風祚的水泥項目也已經實驗成功,薛風祚童心未泯,還塑了幾個水泥的小玩具,拿去給孩子們玩。可是實驗成功和大規模製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麵臨的問題就是如何獲得石灰,總不能叫全所的人每天都到河邊敲貝殼吧。
王進賢把這個疑慮和李文燭談起,老牌煉丹師就是老牌煉丹師,李文燭淡然一笑,說此法古已有之“石灰乃醫家常用,古方用之療金創止血,腹痛下痢,均是極驗。故早有方法,亦是極簡單造一土窯,一層煤,一層青石,層層疊疊,以火焚之,一周即可。”